瓦良格,這三個字充滿了歐洲血統的文化,有著粗曠彪悍的感覺。在蘇聯冷戰80年代誕生了‘光榮’級大洋型的巡洋艦,其恐怖的作戰能力在80年代,90年代令北約聞風喪膽。(假如那個時候我們擁有一艘或兩艘,恐怕臺灣就收回來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瓦良格’號導彈巡洋艦傍大腰圓的威武身軀,其主甲板兩側巨大的圓筒形ss-n-12‘沙箱’遠端艦艦導彈發射裝置最引人注目活像一雙雙俄羅斯水兵美麗的大眼睛在注視著那片並不平靜的海域。導彈發射裝置每側各8具,共16具佔據了主甲板上最耀眼的位置。該導彈裝置佔據空間較大,夾在他們中間的前部上層建築不得不設計成寶塔一樣的狹長型,在導彈上一層的甲板上,多數武器系統也都是縱向分佈,產生了一種粗獷的風格。‘沙箱’導彈長11.7米,彈徑0.88米,無中繼制導時射程50千米,有中繼制導時550千米,飛行速度1.7到2.5馬赫,發射質量4800千克,戰鬥部重1000千克,可加裝核彈頭。導彈採用慣導+中繼修正+主動雷達末制導方式,悉依賴艦上裝設的的‘活力皿’衛星資料接收系統和卡-27直升機進行中繼制導。由於具有射程遠,戰鬥部威力大,如果艦上16枚‘沙箱’導彈進行連續發射形成飽和攻擊,對敵航空母艦和大型艦隻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和威懾力,使敵艦防不勝防。
在艦艏的主甲板,一座雙管的AK 130型火炮像一條等待攻擊的眼鏡蛇。該炮為全自動高平兩用艦炮,主要用於對陸攻擊口徑130毫米,射程23千米,射速每分60發(雙管),配彈重54千克,其中彈丸32千克。該炮有一套全自動供彈與裝填系統,有著速度快,故障小的優點,不過佔據艦艏比較大的空間,該炮還具備諸多優點,配備有炮瞄雷達,紅外和光學火控系統,即使在強烈干擾或電子系統戰損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保持強大的戰鬥力,很高的可靠性和生命力,射速快,射程遠,威力大,射擊精度高,能勝任所擔負的使命。AK 130炮以美國的MK 45型單管127毫米艦炮及義大利奧托單管127毫米艦炮同屬當今先進的大口徑艦炮,總體效能上,AK130艦炮略勝一籌,其雙管射速高達每分60發,可以抵上一個炮兵連的地面火力,在支援兩棲作戰時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該艦的第一層甲板上安裝的是兩座AK 630型6管30毫米近程防空炮和兩座並排RBU 6000反潛火箭發射裝置,後面安裝的是一座‘椴木棰’和一座‘鳶鳴’火控雷達,分別用於對前面30毫米近防炮和前甲板上的主炮進行控制,該建上層建築頂部平臺後方高高矗立著一座巨大的錐形塔桅,上面裝有兩部重要的裝置,頂端是一部‘頂舵’或‘頂板’搜尋雷達,中間部位是一部‘前門’火控雷達,前者主要用於對空對海搜尋和跟蹤引導艦載直升機,後者用於對SS-N-12‘沙箱’導彈進行跟蹤並提供指令制導,此外,該塔為頂部裝有敵我識別器,還有衛星通訊天線。中部上層建築前端平臺上設有另外兩部‘椴木棰’火控雷達,用於對艦中部兩舷的4座30毫米近防炮進行控制,而在上層建築的後桅杆上,則設有一部‘頂隊’對空搜尋三座標雷達,該雷達具有探測183公里外2平方米目標的能力。光榮級的武器和電子裝置數量雖然已分開佈置,但整個艦面看上去仍顯擁擠不堪。據統計,瓦良格艦上僅防空,反艦導彈發射裝置的數量就達18座之多,另外還有反潛武器4座34管,艦炮7座38管。
而同樣龐大的是艦上安裝的各種電子和通訊裝置,包括各種探測雷達、導航雷達、武器控制和制導雷達、敵我識別雷達、電子對抗裝置、光電裝置、衛星通訊裝置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由於俄艦電子裝置的體積普遍較大,結構單一,用途單一,一種裝置只有相應的一種功能,因而配備數量必然很大,將這些武器和裝置通通裝到有限的空間,自然會使艦面上空‘雷達密佈’,顯得異常凌亂而擁擠。但在該艦桅杆兩側的‘雷達集中營’,有像農村大喇叭一樣的‘酒桶’‘邊球’‘鍾鉗’等各種電子戰裝置,用於控制誘餌發射系統,實施電子對抗或干擾敵方掠海導彈,具有,遠、中、近和高、中、低、多個層次的防禦能力,堪稱萬無一失。另外,該艦裝有T3-31或T3CT-96反潛反艦兩用魚雷以及53-68型核魚雷,對空武器主要有SA-N-6‘格隆布林’、SA-N-4‘蓋克’對空導彈等,防空反潛攻防兼備,具有遠中近三層打擊能力。‘瓦良格’號裝備齊全,武器先進,綜合性能極強,現在被譽為俄羅斯海軍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