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勇善戰“趙子龍”,威震敵膽“冀中狐”
前言
河北地區是抗日戰爭時期開展敵後抗戰的主要戰場之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後建立了晉察冀、冀熱遼、冀魯邊、冀魯豫、冀中、冀南等多處革命根據地。據統計,在長達八年的時間裡,共有超過500萬人犧牲在燕趙大地上,他們當中許多並非是河北人,但是為了抗擊日寇、保家衛國,義無反顧的奔赴前線,最終馬革裹屍,埋骨他鄉,我們今天要講的常德善就是其中一位。
參加紅軍 三救賀龍
常德善,1912年出生于山東嶧(yì)縣(今棗莊市嶧城區)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兩歲時父母雙亡,由同族的姐姐撫養長大,六七歲時開始給地主家放牛,後來因為不堪忍受地主的虐待,偷偷逃到其他地方謀生計,路上碰巧遇到馮玉祥部招兵,為了能夠混口飯吃便投身行伍,成為西北軍的一名戰士;
1929年夏天,十七歲的常德善隨部隊在鄂西北的瓦集廟一帶駐防,期間經人介紹,結識了恰好帶領紅軍在附近活動的賀龍,幾番交談過後,被共產黨人的革命理念所深深吸引,於是回到部隊說服了五名和他一樣有理想的年輕戰士,攜帶一挺機槍參加了紅軍,賀龍見他機靈有頭腦,便留在了身邊編入警衛團中,此後跟隨紅二軍團參加了湘鄂西根據地的歷次戰鬥,曾三次救下賀龍,其中有一次,身上三處掛彩,身負重傷的常德善不顧自身安危,憑藉堅強的意志力把負傷的賀龍背扶下了火線,因此賀老總後來常常對身邊人說道:“沒有常德善就沒有我賀龍”。
參加長征 戰功卓著
常德善在參加紅軍後,作戰機智勇敢,學習勤奮努力,因而深受賀龍、關嚮應等首長們的賞識,先後晉升為排長、連長、警衛大隊隊長,1934年被任命為紅六師十六團團長,隨紅二、六軍團轉戰於湘鄂西、湘鄂川黔等地,戰功卓著,在圍攻常德的戰鬥中,指揮所部奮勇向前,撤退時又主動承擔起殿後的重任,直至紅軍部隊全部撤出才離開陣地,充分體現出了一名共產黨員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
1935年11月紅二、六軍團離開湘鄂川黔蘇區,從湖南桑植出發開始長征,已經升任紅六師參謀長的常德善再一次承擔起阻擊敵人追兵,掩護大部隊前進的任務。在搶渡金沙江時,面對國民黨大軍的圍追堵截,常德善率領紅六師第十七團與敵軍血戰一晝夜,成功掩護主力部隊順利渡江,1936年6月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於四川甘孜,隨即合編為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一路上常德善攜老扶幼,主動照顧傷員,關注戰士們的生活,並且時刻保持警惕,佈置警戒,觀察地形,為部隊的安全轉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36年10月隨紅二方面軍到達陝北後,常德善被黨組織安排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來又進入中央黨校學習馬列主義,同年底“西安事變”爆發,正在學習的常德善被賀龍點名,以隨行副官的身份陪同前往西安,負責保衛賀龍的安全,整個“和談”期間帶著武器,寸步不離賀老總,猶如三國時期的名將趙子龍,最終出色的完成了保衛任務。
威震敵膽 “冀中之狐”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紅二方面軍被改編為八路軍120師,常德善被任命為120師挺進支隊隊長(團級),作為全師的開路先鋒,率部開赴晉西北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1938年11月為鞏固冀中根據地和幫助第三縱隊發展,八路軍總部電令120師向冀中地區挺進,常德善率部跟隨賀龍、關嚮應跋涉千里,於1939年1月抵達任丘縣惠伯口地區,面對日偽軍的重兵圍攻,形式極為嚴峻的情況下,奉師長賀龍之命,率挺進支隊孤軍插到大清河以北的敵後地區,隨後在兄弟部隊和冀中子弟兵的配合下,先後發起和參與了大曹村阻擊戰、曹家莊伏擊戰、邢家莊截擊戰以及著名的齊會戰鬥,共殲敵千餘人,沉重的打擊了日寇,當年3月還率部參加了平息柴恩波叛亂的戰鬥,不僅擴編了部隊,同時穩固了根據地,協助當地同志重建和恢復了抗日民主政權;(柴恩波原是直係軍閥吳佩孚手下的一名連長,“七七事變”後拉起一支幾千人的隊伍,經八路軍的爭取被改編為冀中第三縱隊獨立第二支隊,但由於經受不起殘酷鬥爭的考驗,在日偽軍的拉攏收買下叛變投敵,並殺害我黨幹部,叛亂髮生後,常德善奉命帶領挺進支隊直插其防區後方,配合兄弟部隊南北夾擊,迅速平息了叛亂)
1939年秋天,120師完成任務後準備返回晉綏根據地,在冀中軍區領導的要求下,包括常德善在內的一批有經驗的老紅軍幹部被留了下來,常德善被任命為第三軍分割槽司令員,率領軍分割槽部隊開展反“掃蕩”、反“蠶食”鬥爭,多次打敗了日寇的進攻。1940年6月三分割槽改為八分割槽,常德善依舊任軍分割槽司令員,同年8月,八路軍總部發起著名的“百團大戰”,在當地群眾的配合下,率部接連破壞敵人的交通線,四處阻擊、伏擊敵人,重創了日偽軍。後來為擴大戰果,冀中軍區組織了主要位於八分割槽的“任(丘)河(間)大(城)肅(寧)”戰役,常德善奉命帶領軍分割槽下屬第二十三團和第三十團插入敵後佔領區,指揮部隊靈活作戰,四處出擊,在20多天的時間裡先後攻克米各莊、邊家莊、留古寺等20多處敵據點,殲敵1100多人,取得了重大勝利,常德善也在此次戰役中因作戰靈活,反應速度快,而被日軍稱為“冀中之狐”。
不幸犧牲 壯烈殉國
1942年4月敵人糾集日偽軍5萬餘人,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發起規模空前大的“五·一掃蕩”,從冀中地區周邊的各個據點出發,採取“鐵壁合圍”“拉網掃蕩”等戰術,一步步“蠶食”根據地,逐漸向我冀中軍區中心區壓縮包圍,八分割槽機關單位及所屬部隊,在司令員常德善的率領下穿過敵人封鎖線,於包圍圈外圍四處出擊,機動作戰,迷惑和牽制了大量敵人,有力地保衛了軍區領導機關;
至1942年6月初,根據敵我態勢的發展,為儲存實力,常德善遵照冀中軍區的指示,命令軍分割槽二十三團主力部隊開始向外線“冀魯豫”地區轉移,而自己則帶領一個營計程車兵準備與三十團會合,部隊行至肅寧縣雪村一帶時,遭日偽軍的包圍,在人數、火力與部隊機動性都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組織數次衝鋒均未能成功,於是決定與分割槽政委王遠音各帶一部分散突圍,剛衝到張莊、太師莊一帶就被敵人追上,緊要關頭命令警衛員銷燬機密檔案,又命令機要人員換上便衣,攜帶電臺利用麥田突圍,自己架起機槍掩護,最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年僅30歲;
戰鬥結束後,當地百姓掩埋烈士遺體,發現常德善身中20多彈,僅太陽穴附近的致命傷就有6處,新中國成立後移葬於華北軍區烈士陵園,1962年河北省軍區為其豎立紀念碑,賀龍元帥親自撰寫碑文,讚譽常德善同志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人民軍隊的堅強幹部”,“由於他意志堅定,勇敢頑強,因而功勳卓著,業績永存”。
在被日寇包圍之前,根據所獲取的日軍增兵情報,常德善判斷出敵人有合擊河間、肅寧、饒陽等地區的跡象,因此曾主張連夜跳出包圍圈,向東轉移,但遭到了政委王遠音的反對,並行使“政委最後決定權”,結果導致部隊被合圍,司令員常德善與政委王遠音雙雙犧牲,後來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向八路軍總部提出建議,撤銷了“政委最後決定權”這一制度。
PS:感謝您的支援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