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們終藏著淚珠撒手的一天。
這句話是張愛玲在年僅十二歲的時候寫下的,她的才華早早就顯現出來了。然而,才華歸才華,十二歲的年紀,卻發出這樣的人生感慨,還是難免令人唏噓。
很多人眼中張愛玲是才女,是天生就可以吃文字這碗飯的人;很多人的眼中張愛玲是冷漠的,她的筆觸那麼冰冷,那麼不近人情;很多人眼中的張愛玲是痴心的,為了愛情能夠低到塵埃裡,低到看不見。
然而,在真正瞭解張愛玲之後,也許我們才會發現,才華橫溢是她,滿心柔情是她,冷眼旁觀也是她。人本來就是複雜多面的,唯一不同的是,張愛玲的每一面都是那樣獨特、鮮明,讓人挪不開眼睛。
其實,張愛玲的性格,與她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也可以說,是她的原生家庭塑造了今時今日我們看到的張愛玲。
01 溫柔的父親和要強的母親
故事先從張愛玲的爺爺奶奶說起。
張愛玲的奶奶李菊藕是李鴻章的女兒,她生的容貌清麗,落落大方;爺爺張佩綸出身耕讀世家,為人正直,書生意氣。
張佩綸曾經在政治上公然反對過李鴻章,但是李鴻章非但沒有計較這件事,反而在他官場失意的時候給予了張佩綸可貴的幫忙。當時的李鴻章十分欣賞這個名重一時的文人,於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他們育有一兒一女,兒子張志沂就是張愛玲的父親。不幸的是,在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七八歲的時候,爺爺就去世了。
於是孤兒寡母地開始了並不幸福的生活,奶奶李菊藕把張志沂幾乎當作是女孩子來養,因此導致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性格溫順,敏感細膩,脾氣極好。
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出身官宦世家,然而她的母親確實從湖南買回來的小妾,因此她是庶出,一想心裡是自卑的,故而黃素瓊的一生都十分清高、要強。
溫柔的父親和要強的母親結合了,按理說也是一段佳話,然而,人世間最難的本就是“愛”,愛與不愛,向來都是不由人控制的。
02 有情無愛的婚姻
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曾經對張愛玲說:你爸爸年輕時候倒是不難看出,挺秀氣的。假如他遇上了一個愛他的女人,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
可見,黃素瓊從頭到尾都沒能愛上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他們之間有的,只是情,而愛則是勉強不得的。
既然沒有愛,為什麼要結婚呢?在當時,黃素瓊和張志沂早就定下了娃娃親,兩個素未謀面的孩童,就這樣被命運強行聯絡到了一起。
黃素瓊生得非常美麗,並且接受了新思想,加上內心的清高,可以想見這樣的女子定然是難以折服的;張志沂呢,雖然溫柔,雖然淵博,但是卻是舊的思想,舊的觀念,這樣的男子也缺少征服女子的氣概。
兩個人,一新一舊,一個強一個弱,哪裡都顯得格格不入。
有情而無愛,女強而男弱,這就是張愛玲的原生家庭。
03 不幸福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張愛玲說: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我常常訝異於她怎麼能對人性有這樣深刻的洞察,怎麼能對人生髮出如此的感慨。
當我們走進張愛玲,走進她的家庭,也許這一切也就可以有個答案了。張愛玲的父母沒有愛情,後來父母離婚,父親又再娶,後母對張愛玲是極差的。
一個小小的女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心思難免敏感;而敏感又進一步傷害了她自己。
可以說,張愛玲從沒有在家庭中建立起安全感。心理學家說,每個孩子都有建立安全感的需求,這是他們成長路上的必修課。
然而對於張愛玲來說,無論是在父母不相愛的原生家庭,還是在刻薄的再建家庭中,她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沒有人帶給她足夠的安全感。因此,張愛玲本質上十分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容易性格孤僻,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張愛玲總是那樣孤零零的感覺。就算是站在人群中,似乎也能輕而易舉地感受到那種來自骨子裡的不合群。
成年之後的張愛玲兼具了母親的清高和父親的溫柔,她是那樣驕傲的一個人,但是她又是那樣悲天憫人的一個人,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麼愛她的原因吧。
唯一遺憾的是她沒有從父母身上學會好好去愛,因此她愛胡蘭成只能是愛到卑微,低到塵埃裡去。我們知道,好的愛情,一定是旗鼓相當的,而不是誰屈就誰,誰委屈誰。低姿態從來就不能換回好的愛情,低姿態只能加速對方的離開。
家庭不幸,愛情也不幸,只能向文字找尋一種救贖了。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張愛玲也不例外。她用文字述說的不光是故事,更是人生,閱讀文字的過程不光是看見別人,更是看見自己。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裡說: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我想,這也許是她對自己一生的寫照了吧。最是清醒落寞人,那個文字的精靈是那樣明白世間苦樂,卻是那樣遠離世間苦樂。
我是小鹿,陪你終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