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起源於伏羲時代。“姓”,最初的意思是嫡出子孫興旺,部族繁榮。
一、姓,最初的用途與含義
姓,最初的作用是區分是不是近親同姓結婚(“姓,以別婚姻”)。
伏羲之前,男女老幼混居一起,沒有道德倫理觀念,沒有綱常法紀制度。為了遵循大自然萬物生長、發展規律,實行優生優育!伏羲就推行了男女婚配製度。
落實這一條依據自然法則而制定的關乎人類繁衍生息的政策,就是用夫妻“姓”的不同,來辨別是不是近親生育。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具體操作就是以自報家門的方式,介紹自己的老婆是“某氏女”,或自己孩子的媽媽姓什麼。史書稱“言母黨”(兼言母黨,而父黨為正《毛詩正義》)。
顧炎武解釋“言母黨”說:知道他母親的姓,他父母的婚姻情況就一清二楚。(言母黨,則妻之父母可知《日知錄》)。
注:1942年考古出土的《楚帛書》記載:伏羲屬包犧氏部落,女媧是(虘+又)趘(xí)氏部落,是兩個部落的人結為夫妻,而不是兄妹。
《禮記·喪大記》:子姓,謂眾子孫也,姓之言,生也。
有姓的女子生的孩子,才是婆家產業與地位的繼任者,才是丈夫壯大部落志向的接班人。
子孫興旺,是一個家族、一個部落繁榮強盛的標誌!
如果要想子孫,像陽光一樣朝氣蓬勃,似草木一樣漫山遍野,離不開“陰”的孕育。“陰”,自然是家裡的女性、厚德載物的土地、滋潤萬物的河流。
上古時代,姓的起源,是對部落的龍興之地的崇拜。是對山川河流的感恩。
例如,炎帝的“姜”姓部落,憑藉姜水流域孕育而發展壯大,脫穎而出,也分出了強大的蚩尤部落;黃帝“姬”姓部落,依靠姬水流域的滋潤,成就大業,得以威震天下,聯合天下諸侯。
故而,姓中的女字旁,是陰陽五行學說的延續,與子隨母姓無關。
中華大地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以母族姓”的時代,但有“以母為姓”的部落與族裔。
二、羌族後裔沿用母姓
①羌族祖先遺風
(晉)袁宏《後漢紀》記載:羌之先,三苗之裔也。其俗以父名母家姓為號。
即古老的羌族人的祖先,是古代南方三苗部族的後代。他們的風俗就是孩子用父親的名字,但稱呼他們,就用母親孃家的姓。
這習俗,明顯帶有伏羲時代開創的、用母親的姓監督近親婚姻的遺風。
三苗,相傳是上古時期,犯罪流放到長江以南形成的部落。
②東女國
到了唐代,羌族後裔中,有一個子隨母姓的東女國,“有八十餘城、子從母姓(《新唐書》)。
東女國,是吳承恩筆下女兒國的原型。東女國,是古代羌族的一個分支,居住於美麗而神秘的青海湖之畔。
隋朝使天下一統後,女兒國開始向中原政權朝貢。第一次來中原向隋煬帝楊廣朝貢的女兒國,女王姓蘇,蘇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多年。
到唐朝建立,李淵在位時,東女國女王姓湯,名湯滂,後來繼任女王也姓湯。
③西女國
隋唐時期,有東西兩個女國。青海湖畔東女國,在蔥嶺之南,屬羌族後裔中的分支。
《唐會要》記載:蔥嶺之西的女國,猶有數夫焉。生子皆從母姓。
中國古代蔥嶺,指的是號稱"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也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
幾乎是唐朝建立的同時,吐蕃崛起,夾在兩大政權之間的東女國,為了生存,多次派王子、宰相與丈夫向唐朝進貢。
安史之亂後,唐朝藩鎮割據、國力不濟,唐朝統治者自身難保,更無力保護女兒國。在吐蕃咄咄逼人的連環打擊下,東女國女王不得不讓位於丈夫(後乃以男子為王《新唐書》)。但開始以男子為王的東女國,也無力迴天,新興強盛雄心勃勃的吐蕃政權,沒有給東女國踹息的機會。
793年,東女國女王湯立帶兩萬餘人,歸附唐朝,其他大部被吐蕃兼併。諱莫如深的“子從母姓”的東女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二、南匈奴投機,改用母族姓
羌族後裔沿用母姓,是習俗的演變,匈奴後裔“以母族姓”,則是為了撈取政治利益。
①和親宗室女的後代
《晉書·載記》:劉元海,新興匈奴人,冒頓之後也。名犯高祖廟諱,故稱其字焉。初,漢高祖 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
十六國時期,漢趙開國皇帝劉淵,是第一個統一大草原的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代,屬曹魏時代新興發展起來的南匈奴鐵弗部。(劉淵,字元海。《晉書》是由唐初房玄齡主編,因劉淵與唐高祖李淵同名,故而說避諱)。
前201年,登基稱帝不到兩年的劉邦,因急於求成,在白登山中了匈奴誘兵之計,被三十萬匈奴騎兵圍困了7天7夜,一直沒有發動衝鋒,最後冒頓單于對劉邦網開一面而撤圍。
留下心理陰影的劉邦開始了和親政策,派一名宗室女代替魯元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並在書信中表示,與冒頓單于結為兄弟。
約250年後(東漢初期),匈奴內部分裂為南北匈奴,實力不濟的南匈奴向東漢稱臣,也多次反叛。
②討好曹操,改隨劉姓
匈奴內部分裂,處於劣勢的南匈奴被逼到烏桓一帶居住,改姓“姒”(相北遷幽朔,改姓姒氏,後從母為劉氏《別本十六國春秋》)。
十八路諸侯討反董卓後,南匈奴也趁機沿黃河而下參與了中原混戰。例如:196年底,搶劫陳留郡,擄走蔡文姬,就是由當年和親宗室女的後代形成的南匈奴鐵弗部。
曹操統一北方過程中,實力與日俱增,207年,曹操徵烏桓,作為烏桓人主體的南匈奴鐵弗部向曹操釋放出了和平的意願——拒絕了袁尚、袁熙的求助(南匈奴另一部蹋頓單于支援了二袁,被曹操打垮)。208年春(即赤壁之戰上半年),蔡文姬歸漢。
212年,南匈奴鐵弗部公開歸附曹操。
當年和親宗室女的後代形成的南匈奴鐵弗部,也接受到中原文化,知道利用姓氏與中原人拉關係套近乎的作用。他們為迎合思想傳統的曹操,搬出了劉邦。與東漢官員百姓交往,說,咱們不是外人,你們的漢高祖劉邦,與我們的先祖冒頓單于是異姓兄弟,我們也姓劉。
於是,南匈奴鐵弗部全族正式改“劉”姓。
歷史沒有具體記載蔡文姬在匈奴的丈夫,但依據史料上相關時間、地點與官職推斷,196年劫走蔡文姬的人,就是劉淵的父親劉豹。當年的左賢王劉豹,也是蔡文姬的匈奴丈夫。
③劉屈孑改姓“赫連”
《資治通鑑》: 勃勃自謂:其祖從母姓為劉,非禮也。古從氏族無常,乃改姓赫連氏,言帝王系天為子,其徽赫與天連也。
五胡十六國時期,胡夏開國皇帝赫連勃勃,也屬南匈奴鐵弗部一支。他的曾祖父劉虎,曾跟隨劉淵父子南征北戰,被劉淵的兒子劉聰封為樓煩公。
407年六月,劉勃勃,又名劉屈孑,定都統萬城,正式建立大夏政權。
赫連勃勃這人,文武雙全,有勇有謀。軍事才能在當時幾乎無人匹敵。他建立了“大夏國”後,左鄰右舍政權(例如南涼、後秦)以及東晉的名將,都紛紛敗在他的手下。
可是他與時代脫節的治國思想,,令人瞠目結舌,幾乎超出了所以人的認知。儘管赫連勃勃打遍關中無敵手,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可是他幾乎不關心什麼固定的領土疆域。如此一來,“大夏”政權的生產GDP自然也無從談起。他搞的一套,與西方歐洲的海盜思想與騎士精神非常相似,就是靠率領族人搞搶劫過日子。
他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思想——對自己的姓不滿意。
413年,天馬行空的赫連勃勃決定改姓。
他說兒子隨母親姓,不合乎於禮制,同時也認為以前的先祖姓“鐵弗”也不好(屈孑恥姓鐵弗《魏書》)
他說:古人的氏族本沒有常規,我要依據天地義理改姓。我們帝王是上天之子,美好而顯赫,是與上天相連。現在我決定改姓“赫連”,這樣一來,就和上天的意願相同了,我們部族就能長久地享有上天賜予的吉祥喜慶。
當然,改姓赫連的,只是劉姓鐵弗部一支,其他支系的依然姓劉。《新唐書》:河南劉氏本出匈奴之族。漢高祖以宗女妻莫頓,其俗貴者皆從母姓,因改為劉氏。
④胡夏改姓,退出歷史
劉勃勃改名赫連勃勃,同時也表明與漢文化漸行漸遠。
因胡夏靠燒殺搶掠治國,對他恨之入骨的政權太多。425年,軍事奇才赫連勃勃病故,他的兒子們爭權奪利,起了內訌。第二年北魏皇帝拓跋燾兵伐胡夏。僅僅一年時間,北魏就奪取了長安,攻下了統萬城。
貌不驚人的胡夏軍隊頑強與忍耐十分驚人。
直到431年,胡夏人在關中和隴東一帶,一邊抵抗一邊撤退,沒有料到遇到一個不講武德的程咬金——吐谷渾搞突然襲擊,俘獲了胡夏繼任皇帝赫連定。當然,赫連勃勃在世,沒少欺負吐谷渾。
存在了26年的彪悍的胡夏政權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胡夏滅亡過程中,發生了一件趣事。面對大名鼎鼎的北魏咄咄逼人,戰略空間不斷壓縮的胡夏軍隊還拉了一個墊背的——捎帶滅了西秦,足見赫連勃勃帶出來的軍隊的勇猛與膽略。
三、突厥以母族姓而發家
南匈奴鐵弗部因改以母族為姓,得到大量好處,讓寄人籬下的突厥首領納都六設得到啟發而茅塞頓開。
《隋書》: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
突厥先祖,原是由平涼一帶姓阿史那的少數民族,他們最初選拔接班人的習俗是長子繼任。北魏拓跋燾統一北方時期,滅掉了平涼的匈奴沮渠部族後。首領納都六設帶領阿史那家族五百戶民眾,不得不改投強大的蠕蠕(柔然)汗國。
①突厥靠政治聯姻興起
《周書》:遂共奉大兒為主,號為突厥,即納都六設也。都六有十妻,所生子皆以母族姓。
《周書》則記載,突厥先祖出於吐蕃的索國,部落首領稱作“阿謗步”,被滅國而成為柔然汗國的附屬。寄人籬下時的“阿謗步”納都六設,給自己的部族正式取名為“突厥”。
只有“五百戶民”的納都六設也懂人多力量大,他也想人丁興旺。他從南匈奴鐵弗部的興起得到啟發,對當時天下的政治聯姻揣摩得十分透徹。
例如三國時期,拒絕政治聯姻,等同於宣戰。
196年,袁術向呂布提出結兒女親家,共同抗曹操。因呂布悔婚而引發戰爭。
203年10月,因袁紹的兒子袁譚投降後圖謀不軌,曹操將兒媳送回孃家(曹整的老婆、袁紹的孫女),此後三個月,滅了袁譚。
另外一次,即209年,先是孫權大張旗鼓,用船接回嫁給劉備的妹妹回,隨後就是呂蒙的白衣渡江。
納都六設非常看重政治聯姻,他把透過政治聯姻撈取利益發展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為此他別出心裁,另闢蹊徑,打起了多娶老婆的主意。
訥都六設一共娶了十個老婆,他鼓勵每一個老婆生孩子。他對老婆們說,你們放心大膽生孩子,誰生的孩子隨誰姓。
因實行以母族姓的策略,自然得到了一家家有頭有臉的岳父母與小舅子部落的鼎力相助,突厥部落迅速發展壯大。
②兼併匈奴鐵勒部
546年,匈奴鐵勒部族將討伐柔然汗國。此時突厥首領是訥都六設的孫子土門,土門率部迎戰匈奴鐵勒部,出人意料的是“盡降其眾五萬餘落”(後來,原匈奴鐵勒部後裔,就被稱為突厥)。
這成就,真是奇蹟中的奇蹟。誰能想到,當初僅有“五百家”部眾而寄人籬下的突厥族,沒有一寸屬於自己土地,經過不到20年的操作,竟然一次就能打降五萬匈奴人。
土門,依然延續了他爺爺靠多娶老婆發家致富的秘籍,在替柔然打降匈奴鐵勒部族五萬人的部隊後,直接派人向柔然可汗索取老婆,說要娶公主。
柔然可汗斷然拒絕,派來回話:你們家只不過是我的一個出身低賤的鐵匠,怎麼膽敢對我提出如此要求?(爾是我鍛奴,何敢發是言也?)
早已不甘心當池中之物的突厥首領土門,勃然大怒,殺了前來代表可汗回話的官員,與主子柔然汗國公開決裂。
③緊隨北魏南征北戰
其實,勢力日益強盛的土門,早已覺得柔然汗國這口池塘太小,而表示“願通中國”(與北魏政權交好)。
此時,拓跋燾帶領的北魏,實力蒸蒸日上,同時雄心勃勃,要統一北方。
在北魏出兵滅胡夏時,柔然就出兵襲擊過北魏邊境。可是柔然汗國,地廣人多,是歷史上第一個稱“可汗”的少數民族政權,勢力自然傲視一方。兩個強大而相鄰的強者,此時已經成為冤家路窄的死敵。
故而,突厥首領土門前來投靠,對北魏當家人拓跋燾來說,就是雪中送炭。四年後,拓跋燾將一個公主許配給了土門。
突厥人公開跟隨北魏,參入了北魏對柔然的戰爭。
柔然與北魏之間的戰爭,或大或小、斷斷續續打了30多年,最後柔然衰落,成為北魏附屬。家喻戶曉的花木蘭從軍,就是北魏柔然之戰中後期的故事。
後來,突厥人也與北魏共同進攻吐谷渾。
552年,突厥人等來了歷史機遇。柔然因戰爭而衰落,北魏政權也在瞬間坍塌。突厥人乘強大北魏分裂之際,在漠北建立了第一個突厥汗國。從此,突厥代替了匈奴人在北方縱橫馳騁的大片土地。
④不重姓氏,一盤散沙
《新唐書》:安祿山,少孤,隨母嫁虜將安延偃。
安祿山,原本沒有姓,母親是突厥人。他小時候失去了父親,父親不知道是的漢人還是突厥人。他母親一名巫師,以占卜為業,給他取名“軋犖山”(意思是“戰鬥、拼搏”)。
後來,他母親改嫁被突厥人俘虜的唐朝基層軍官安延偃,所以改名安祿山。
依據有關安祿山沒有姓的記載,大致可以得知,至少在唐代,靠政治聯姻與以母族姓發家的突厥,不看重姓氏,儘管他們不缺人才,也英勇善戰,終究沒有足夠的紐帶,凝聚全族的力量。
故而,自隋代統一天下後,突厥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分裂的歷史,自始至終沒有統一過,宛如沒有凝聚力的一盤散沙。
★結尾寄語
姓,是伏羲就推行落實男女婚配製度的策略。用來監督、辨別近親生育。
“中華第一姓”是伏羲的“風”姓。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三代的22個“古姓”,包括上古八大女旁姓(姜、姬、姚、嬴、姒、妘、媯、姞)。都源自於“風”姓,或是姜、姬兩姓的分支。
上古時期,各個“古姓”的起源,都是對部落龍興之地的崇拜,都體現對先祖功績的懷念。
從伏羲到戰國,姓,同時也含有社會地位高貴的象徵,也是子孫繁盛的標誌!到漢代,小吏劉邦鯉魚跳龍門,得到天下,各個姓氏之間貴賤的鴻溝才逐漸消失。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奮鬥拼搏的歷史。姓,也是凝聚力的重要體現。為了子孫後代的繁衍生息,各個時代的男人不惜拼死抗爭。
姓,也是血緣基因的延續,很難想象,當年“子從母姓”的女國,由地位低下的男人組成的軍隊,面對吐蕃的刀兵,是怎樣計程車氣與決心。例如,牧野之戰,商紂王手裡七十萬奴隸軍隊臨陣倒戈。
故而,姓,也成為人類不斷進步、為血脈延續而奮鬥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