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睡眠中會大聲喊叫,手足亂動,好像在夢裡與人搏鬥,有時會打傷同睡的人或者自傷,甚至掉落下床。很多人會認為這就是天生的睡覺不老實,其實這種睡眠異常其實是一種病,醫學上稱之為“快速動眼時期睡眠障礙”(RBD)。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睡眠行為障礙可能是將來發生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症狀”,最常見的如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路易體痴呆等。
RBD青睞50歲以上男性
市民李大爺向來是一個待人溫和、舉止文雅的老實人,但是每到晚上睡覺,就像變了個人,說夢話、尖叫、手舞足蹈、拳打腳踢,老伴經常被他的夢話驚醒,甚至被打傷,無奈夫妻二人只能分床睡,但李大爺自己在一個房間時老伴兒仍然經常聽到他大聲地呼喊及夢話。十幾年過去了,夫妻二人都把這當成“睡覺不老實”,直到李爺爺從床上跌落、差點骨折,夫妻二人才覺得是“病”,來到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林永忠主任瞭解情況後,認為李爺爺很可能是患上了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
林永忠主任介紹,RBD是一種反覆出現的與夢境相關的複雜行為和(或)發聲的異態睡眠。發病年齡一般在50歲以上,男性多見,約為女性4倍,甚至更多。RBD主要的臨床表現是夢境演繹行為。通俗地說,就是指夜晚睡眠中出現的各種與夢中一致的暴力、複雜的動作和言語,好像“夢境被演繹出來”一樣。
RBD可能是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症狀”
林永忠主任介紹,RBD的夜間言語的聲音往往很大,可為大聲喊叫、發笑、咒罵等,與清醒時患者的輕聲細語相矛盾,甚至“判若兩人”。RBD的動作多種多樣,從微小的手部動作到更具戲劇性、暴力性、看似有目的的動作,如打鬥、踢腿、抓取、墜床等行為,可對自己或床伴造成傷害,如擦傷、扭傷、骨折、腦硬膜下血腫等。RBD的夜間異常行為持續時間通常很短,醒後多數患者對生動的夢境記憶深刻,可以保留數天至數週,但對自己睡眠中“暴力行為”渾然不知。
RBD未來有哪些疾病風險?林永忠主任介紹,臨床上多數RBD可能是將來發生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症狀”,最常見的如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路易體痴呆等。RBD最重要的輔助檢查,也是診斷的金標準是影片多導睡眠監測。如果睡眠中出現上述表現,一定要在做好睡眠期間安全防護的同時及時到醫院檢查。目前,RBD治療的目標是減少夢境演繹行為的發生的頻率及嚴重程度,確保患者和床伴的安全,提高患者睡眠質量。半島晨報、39度影片記者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