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胃癌,你瞭解多少?
我國屬於胃癌高發國家。由於胃癌早期無明顯症狀,或出現上腹不適、噯氣等非特異性症狀,常與胃炎、胃潰瘍等胃慢性疾病症狀相似,因此常常易被忽略。
現代人由於飲食結構的改變、工作壓力增大以及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現年輕化傾向。目前我國胃癌呈現“三高”、“三低”的特點,即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轉移率高,早期診斷率低、切除率低和5年生存率低。
目前在中晚期胃癌的治療上,西醫主要透過手術、放化療、免疫以及靶向治療等,以根治或減小腫瘤負荷,緩解全身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以及晚期長期帶瘤生存為目的。西醫主要抑制、殺傷腫瘤細胞,或直接解除區域性病灶,有著中醫無法比擬的優勢。在治療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反覆治療的耐藥、耐射線、高昂的費用已成為現階段腫瘤治療的難題。而中醫藥透過調整陰陽、扶正抗癌等方法,充分調動機體自身的免疫調節機制,配合藥物在控制病情進展、減輕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有重要意義。
中西並舉,各取所長選其優
中醫認為,腫瘤疾病成因複雜,變化多端,不能拘泥於單一治法,而應及時汲取現代醫學的診斷及治療方法,同時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並結合患者病情及身體狀況,合理採取治療方法,中西結合,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痛苦。並且分期治療,化療期間嘔吐傷津,予化溼和胃、止嘔生津之品;放療期間灼傷陰液,予以清熱解毒、養陰生津之品;後期恢復免疫低下,予以健脾、益氣扶正之品。
中醫治療核心原則
“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中醫認為,認為正氣不足是胃癌發生的根本原因,胃癌是在正氣相對虛弱的狀況下,臟腑陰陽失衡,加之外邪侵襲,氣滯、痰凝、血瘀、癌毒等病理產物在胃內積聚而成。樂啟生中醫團隊臨床實踐認為,腫瘤的發生是由毒邪內侵,情志怫鬱,飲食內傷,舊疾痼留,臟腑功能失調,正氣虧虛,氣血津液失常,氣滯、血瘀、痰濁、熱毒等聚集於臟腑經絡,相互搏結,日久成積,其基本病機屬本虛標實。中晚期胃癌的病機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正虛為本,癌毒為標,多瘀多滯。治療上宜健脾益腎,益氣養陰,扶正固本;清解癌毒,化瘀消滯,以治其標。採用中西並舉、各取所長的方案,往往能化腐朽為神奇。
病例分享
周先生今年49歲,是一位建築工人。2015年5月初開始感覺胃部不適,經常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期間服藥不能緩解,非常影響工作。症狀連續2個星期後,周先生前往當地人民醫院檢查,查胃鏡:胃竇癌,病理示:中低分化腺癌。
5 月29日周先生在該院行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胃空腸吻合術。術後病理:胃竇小彎側腺癌,分化Ⅱ~Ⅲ級,腸型,腫瘤大小4.0 cm×3.5 cm×0.8 cm,浸潤胃壁肌層,胃小彎側未見淋巴結轉移(0/9),大彎側見3 枚淋巴結轉移(3/7),大網膜可見淋巴結轉移(3/9),分期pT2N2M0。術後行單藥替吉奧膠囊60 mg,bid,第1~14 天,3 周使用1 次,化療6 個週期,末次化療時間2016 年10 月8 日。2016 年12 月周先生常規復查PET/CT ,發現右肺1 cm病灶(SUV 值23.67)、肝右葉1.5 cm(SUV 值21.33)考慮高攝取灶為轉移灶;癌胚抗原30.67 ng/ml。
考慮到一直化療放療都是採取單一的西醫治療手段,結果是有一定的療效的,但不夠理想,且周先生一直有腹脹嘔吐等副作用,經過慎重考慮,周先生決定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以期改善臨床症狀,提高抗癌療效。
初診2017 年1 月17 日,刻下:偶有右脅肋部不適,體力尚可,腹脹及矢氣多,餘未訴有異常,舌質淡,苔薄微膩。有“頭孢克洛”過敏史;有飲酒史40 年,每日白酒3~4 兩;有吸菸史50 年,每日20 支;無胃癌家族史。初診時,樂啟生中醫團隊給予心理疏導,安慰周先生,雖然在西醫治療發現病灶進展,但目前可選區域性治療聯合中藥治療,團隊列舉了多個長期生存和治癒的案例,周先生才放下顧慮,開始口服中藥治療。
辨證:胃痞病-氣陰兩虛,脾腎兩傷,兼有溼毒;
治法予以益氣養陰,健脾益腎,祛溼解毒。
處方:黨參、生黃芪、佩蘭、法半夏、仙鶴草、蒲公英、山慈菇、女貞子、旱蓮草、桑枝、川斷、懷牛膝、茯苓、蒼白朮、枸杞子、杜仲、決明子、白花蛇舌草、炙甘草、山藥等。
服藥1 個半月後複診在當地人民醫院查癌胚抗原28.33 ng/ml,周先生開始信心大增。
二診:苔膩及腹脹好轉,上方去佩蘭、蒼朮等,隨症加南北沙參、沙棘、藤梨根等,繼續服用2 個月。在江蘇省人民醫院複查CT 評價肺部及肝部病灶基本無變化,也無新發病灶,癌胚抗原緩慢下降。
後周先生一直複診10 餘次,直至2020年9 月16 日,複查胸腹部增強CT:肺部病灶0.8 cm 左右,肝部病灶未見增大。癌胚抗原維持在10 ng/ml 以下。
靠中西醫結合治療,周先生長期生存,病情穩定,囑繼續原方服用,每3~6 個月複診1 次。
小結:西醫在根除和控制腫瘤方面有很多手段和臨床研究,強調以研究的證據來指導臨床;而中醫強調幾千年的經驗和整體的調節,以辨證論治改善患者的痛苦,延長生存的時間。中西醫結合,能夠更好地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獲得長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