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坦桑尼亞當地時間12月4日上午,28歲的M.D.M女士從坦尚尼亞納茲莫加醫院出院回家,她自己也沒有想到,困擾她4年的問題就在24小時之前透過中國醫療隊的一臺單孔腹腔鏡手術順利解決,第一天手術、第二天就恢復回家,時間之快大大出乎了她和當地醫院醫護人員的意料。據瞭解,M.D.M女士也成為坦桑尼亞歷史上首個接受單孔腹腔鏡手術的患者。
3個月前,M.D.M女士因原發性不孕4年,到桑給巴爾納茲莫加醫院婦產科門診檢查,B超提示多發性子宮肌瘤,最大的6釐米。當地醫院婦產科醫生建議患者手術治療,但由於當地條件限制,雖有中國捐贈的腹腔鏡裝置,但由於常年不使用,部分裝置老化,加上桑給巴爾島經常缺乏氧氣,因此對於該類患者,當地醫生常規都是行開腹手術,且當地醫生亦缺乏腹腔鏡及不孕檢查治療方面的相關知識。
一個多星期之前,正值中國江蘇第31批援桑給巴爾醫療隊婦產科副主任醫生楊曉清博士的門診,患者再次來到醫院,表達了想進行微創手術及不孕檢查的願望。楊曉清向醫療隊隊長彙報該患者情況後,在醫療隊的支援下,即刻開始檢查相關腹腔鏡裝置。檢查發現腹腔鏡用電凝裝置故障,無法正常使用,而當地無相應的工程師可以維修。楊曉清緊急聯絡國內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麻醉手術科、醫學裝備處的相關負責人,透過照片找到該裝置的生產廠家工程師,工程師立即透過微信影片連線,在工程師的指導下,楊曉清一步步排除障礙,發現是因為電極板老化問題,導致機器報警。楊曉清從國內援建物資中找到對應備用的電極板,很快解決了問題,腹腔鏡裝置再次運轉起來。
考慮患者年輕未孕,既往無手術病史,楊曉清與一同來自通大附院麻醉手術科的陳紅生商量並彙報醫療隊後,準備為該患者行單孔腹腔鏡下多發子宮肌瘤剔除術+腹腔鏡監視下輸卵管通液術,切除子宮肌瘤的同時進一步診斷患者不孕病因。
12月3日,是該患者的手術日,也是當地婦產科、麻醉科所有醫生印象特別深刻的日子。考慮到是當地歷史上第一臺單孔腹腔鏡手術,一大早楊曉清、陳紅生便早早來到醫院婦科病房,再次術前寬慰患者,瞭解患者術前夜間情況,並再次確認手術器械、麻醉準備安全。手術吸引了當地很多科室及當地醫學生的圍觀學習。術中發現患者共6枚子宮肌瘤,其中3枚位於子宮頸後方,即使是常規多孔腹腔鏡,該位置的肌瘤手術難度都較大,但楊曉清在麻醉醫師陳紅生的配合下,均在單孔腹腔鏡下完美地予以剔除縫合。術中同時發現患者左側輸卵管系膜囊腫、左側輸卵管堵塞,予以囊腫切除。雖然當地各種物資短缺,尤其當地醫生、護士是首次接觸單孔腹腔鏡,術中過程較為艱辛,但患者術中出血少,手術非常順利,術後腹部無任何瘢痕。患者術後當天即下床活動並於術後次日即康復出院。
桑給巴爾婦產科醫生Dr.Sabra介紹,當地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疾病多發,既往在中國醫療隊協助下也曾嘗試過常規多孔腹腔鏡,但子宮肌瘤取出非常困難,且由於機器、技術等原因,開展極少,仍是常規開腹手術為主,當地患者術後切開感染、裂開率非常高,且腹部瘢痕明顯。透過這次手術,他們都非常驚訝單孔腹腔鏡技術微無創帶來的魅力,不僅子宮肌瘤取出容易,且從臍孔入路,術後肉眼幾乎無法看到瘢痕,且能迅速康復,再也不要擔心切口裂開問題,給坦尚尼亞女性帶來了美好的生活前景。但由於單孔的“筷子”效應,該技術對手術醫生的腹腔鏡操作技術要求非常高,不僅需要掌握熟練的開腹手術解剖,更需要嫻熟的腹腔鏡技術。
楊曉清表示,醫療隊已經從國內帶來了相應的腹腔鏡培訓裝置,她非常有信心可以將該技術植根於桑給巴爾、坦尚尼亞,造福非洲女性,為促進中非友誼貢獻醫療隊力量。
交匯點記者 徐超
圖片由中國江蘇第31批援桑給巴爾醫療隊提供
編輯: 俞聖彤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