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逯海濤
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團)的《梁祝》(資料圖)
今年初,筆者陪父母去看了場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團)的《梁祝》。當晚劇院裡坐得滿滿當當,本以為應該老年人居多,沒想到年輕觀眾反而佔了六七成。找幾位聊了一下,這些年輕人有資深票友,有外地遊客,也有本地大學生。一場傳統戲劇吸引如此多的“文藝青年”?我想,不僅僅因為這出經典劇目雅俗共賞,更做到了“老”“少”咸宜。打造文藝精品,其實也應該多瞭解瞭解“文青”們的口味、多關注關注“後浪”們的力量。
年輕人不愛看主旋律作品、不“感冒”傳統文化,事實是這樣的嗎?不然。今年5月,就在祝融號火星車登陸火星的新聞全網刷屏時,一首以《天問》為題的歌曲MV飆紅全網,還站上了B站熱搜第一名;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洛神水賦》在年輕人中火爆出圈;扶貧劇《山海情》、革命歷史題材劇《覺醒年代》讓不少年輕網友“邊追劇邊學黨史”,並紛紛表示“這才是青年該有的姿態!”。
浙產文化精品力作理應成為浙江文化高地最鮮明、最令人信服的標識。浙產的《雞毛飛上天》、《大浪淘沙》、“溫州家人”系列等精品影視劇,歌劇《紅船》《呦呦鹿鳴》,原創主題歌曲《本色》《遇見未來》等作品也有不少年輕粉絲。這證明年輕人只喜歡流量明星、無厘頭風格、泛娛樂作品的觀點似是而非。關鍵是創作者要找到正確的“開啟方式”。
文化作品要想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需要打入年輕受眾的圈層。文化工作者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文化精品更是用匠心培元鑄魂的重要載體之一。而青年一代是現代化強國的建設者、也是文化的傳承者。所以,文藝創作尤其需要考慮青年受眾,透過文化傳承,把我們的根脈、審美、價值觀一代一代延續下去。正如著名作家、省文聯副主席麥家說,“要打造精品,就要‘退’到個人靈魂的深處,秉持珍貴的品性,比如耐心、堅守、安靜。”只有聽到我們祖先的心跳聲、腳步聲,我們才可能寫出有我們民族筋骨、有我們民族道德、有我們祖先體溫的作品。
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靠的是與時俱進的審美表達,符合市場規律的運營,同時擁有厚重的內涵、豐富的意蘊、深刻的啟迪。不論對何種年齡層的觀眾,好的故事和精良的製作都具備強大的吸引力。真正優秀的作品,沒有枯燥乏味的說教,也沒有簡單粗暴的灌輸,而是透過塑造真實可感的人物形象、平實親切的話語方式,激發年輕觀眾的共情。比如《覺醒年代》的劇組為了展示漫天黃沙的場景,特地從張家口拉來了幾十噸黃沙鋪到地上。電視劇《白鹿原》為修改劇本就用了五年的時間。正是有了這些藝術創作者們不辭艱辛的精心創作,才有了一部部讓年輕人追捧、打CALL的佳作。
文化作品俘獲年輕粉絲的心,還離不開符合年輕人社交特點的運營活動。比如新版越劇《梁祝》還有專門針對年輕粉絲的社群化運營活動,組織粉絲群互動探班,形成一種長期“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