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熱敷被很多人當成了一種萬能療法”,關節疼痛用熱敷、腹部受涼用熱敷、眼睛乾澀也用熱敷,這些操作真的正確嗎?
冬季氣溫驟降,很多中老年朋友常會出現各種疼痛和不適,熱敷被當作一種“萬能療法”而被廣泛使用,關節出現僵硬、疼痛用熱敷,受涼導致了腹痛、腹瀉會用熱敷,眼睛乾澀、落枕、扭傷等也會用熱敷,這些操作真的正確嗎?家住天津市武清區的張先生近日便因為熱敷出了問題,因為感到小腿疼痛、麻木,在朋友的建議下用熱水袋熱敷小腿,結果導致小腿出現了多處紅腫和水皰,且持續多日未消,只能去醫院救治。
熱敷是一種物理治療方法,尤其是在軟組織損傷疾病的治療中常用。因為能夠擴張血管、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促進區域性代謝,從而有益於疾病的恢復。而中醫將熱敷作為一種外治療法,透過藥物和穴位的配合,還可使藥物透過區域性吸收,達到直達病所的目的,使治療更直接有效。常見的慢性腰頸痛、退化性膝關節炎、肌肉疲勞或痙攣、受涼導致的腹痛等,確實可以用熱敷的方法來緩解。但需要注意的是,熱敷不是萬能的,作為一種治療方法,錯誤的熱敷甚至會導致病情加重,適得其反。
普通熱敷不能治病
熱敷本身可以促進區域性的血液迴圈,減輕區域性的炎症反應,有利於藥物的滲透,對疼痛等不適的確有一定的作用,但不用藥物的普通熱敷僅僅是緩解症狀而已,並不能治病。如中老年人最常見的膝關節炎,主要是因為膝關節發生退行性改變、外傷或過度勞累等,導致關節軟骨磨損、骨質增生、膝關節滑膜炎,這才導致膝蓋腫痛,特別是上下樓梯、坐起立行時更明顯,有的還會伴有彈響、積液。熱敷雖能透過促進區域性組織新陳代謝,降低神經末梢興奮性,暫時緩解症狀,但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膝關節的病理改變,屬於“治標不治本”。重要的還是要防止關節軟骨進一步磨損,注意防寒保暖,儘量減少膝關節勞累,如果有關節內遊離體,則可以透過關節鏡進行清理。對大多數人而言,腰腿痛和頸肩痛主要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脫出的椎間盤壓迫神經或區域性炎症所致,熱敷後雖然會感覺舒適,但如果不消除病因,病情仍會反覆加重。
有些疾病不能用熱敷
急性運動損傷不宜熱敷:
當發生崴腳、肌肉拉傷等急性損傷時,72小時內不要採用熱敷的方法,否則會加重內部出血和腫脹。可以採取休息、冷敷、壓迫和抬高的方法,冷敷可以使區域性血管收縮,有效地減少出血和水腫,同時,還有區域性麻醉和止痛的作用。
糖尿病老人不宜熱敷:
長期患有糖尿病的老人,會因為末梢神經功能減退,出現感覺障礙,對溫度的感覺不如正常人敏感,張先生便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了燙傷。另外,中風患者、幼兒也不宜盲目熱敷,最好在熱敷前讓家人幫忙試好溫度,熱敷時注意觀察面板的情況,如果出現紅腫等情況,要及時停止。
溫熱病症者不宜熱敷:
此類患者常表現為易上火,特別怕熱,或伴有口臭、便秘,女性還表現為月經量過多等。另外,面板表面有炎症或潰爛者、結膜出血者,也要避免熱敷。尤其是面部危險三角區(兩側口角至鼻根連線所形成的三角形區域)有感染時,因該處血管豐富又無瓣膜,且與顱內海綿竇相通,盲目熱敷會導致血管擴張,細菌和毒素進入血液迴圈,炎症擴散,從而誘發嚴重的顱內感染和敗血症,非常危險。
熱敷要選擇正確的方法
熱敷從最簡單的雙手搓熱敷於區域性開始,還包括將毛巾放在熱水中加熱外敷,再到利用加熱後的中藥液、熱鹽包、炒熱的黃豆包、熱水袋等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乾熱敷和溼熱敷兩種。
乾熱敷:
常用於解痙、鎮痛、保暖,比如熱水袋就是常用的方法,但要防止燙傷,灌入熱水後(灌入量為熱水袋容量的1/2~2/3),擠出袋內空氣,擰緊塞子後倒提熱水袋看是否漏水,最後裝入布套中或用毛巾包裹熱敷。也可以採用鹽包乾熱敷,取食鹽一碗置於鍋內,在爐火上炒熱,然後取布袋一個,將炒熱的鹽放入布袋內,緩緩上下推動。可用來緩解胸腹飽悶脹痛、頸肩腰腿痛等症。
溼熱敷:
與乾熱敷相比,溼熱敷的穿透力更強,但操作較複雜。常用的方法如:將毛巾放在熱水中浸溼擰乾(以不滴水為度),放在需要熱敷的部位,然後蓋上乾毛巾保持熱度,用於消炎、鎮痛的效果較好。有的人溼熱敷時會在水裡加一些中藥,對於寒證患者,可以加艾葉、紅花等溫通經脈的中藥,但如果不瞭解自己的症狀,不要盲目加藥,以免耽誤或加重病情。溼熱敷後20分鐘方能外出,以防受涼感冒。溼熱敷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區域性面板狀況,及時更換敷布,每3~5分鐘一次,以保持適當溫度。
不論是採用哪種方法,熱敷的溫度不宜過高,通常40℃~50℃即可,熱敷20分鐘左右。如果在面板比較嬌嫩的部位熱敷,溫度需要再低一些。如眼部的麥粒腫、淚囊炎、皮下瘀血等均可以採取熱敷的方法(急性結膜炎禁止做眼部熱敷),熱敷溫度應低於40℃,如果採用溼熱敷,可以先把熱水倒入一敞口杯中,眼部置於杯口上方,用熱氣燻蒸眼部。另外,要避免長時間固定在一個部位熱敷,應隨時檢查區域性面板的變化,出現發紅應及時更換位置或停止,以免造成燙傷。
作者:孫新華
責任編輯:李雅琴
醫學稽核:姜峰
出品人:胡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