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系列電影塑造了一個風度翩翩的美男子詹姆斯邦德,也讓間諜這種特殊職業映入人們眼簾。從那之後,幾乎所有的間諜都是多金風流的“007”或者是風姿綽約的霹靂嬌娃形象。然而,無論是瞬息萬變的戰場或者是勾心鬥角的商場,間諜表現的越明顯,暴露的可能性便增大了無數倍。所以說,邦德式間諜只是人們對於間諜的美好期盼罷了。
如果讀過本書,或許能夠對間諜產生更加豐富的理解,本書的作者約翰·勒卡雷擁有著豐富的情報工作經驗,在他的小說中我們不僅能夠領略到這位文學家的獨特文筆,還可以見識到在官僚政府下間諜真實的一面。
間諜文化的興盛除了影視劇的功勞,還要得益於在戰爭或商業競爭中間諜展現出的強大破壞力,一名優秀的間諜往往能夠產生改變整個棋盤的巨大影響力。在約翰·勒卡雷的小說中,我們看不到這種間諜的存在,卻能夠從間諜的角度,透過針鋒相對的心理活動和漫長潛伏中展現出人性的一面。
本書的前半部分節奏較慢,無論是緩慢的劇情進展,還是那業餘的間諜角色,都讓人產生了走錯片場的感覺,這位著急回家的大叔是誰?為什麼他是主人公?隨著故事的深入,這種疑問逐漸被另一種情緒所取代,這場特殊的行動其背後所隱藏的秘密和真相,與一名間諜的職責之間該如何抉擇,在公義面前人們應該如何抉擇。
《微妙的真相》將懸念保留到了最後一刻,無論是身為外交官的普羅賓作為偵探執行任務,還是三年後託比·貝爾和普羅賓共同查詢真相,這驚天的秘密竟然始終隱而未發。直到真相被揭開,在讀者產生歎為觀止的震驚之餘,也在思考當今緊張的國際局勢中那令人不安的現實。
約翰·勒卡雷無愧是間諜小說大師,無論是“斯邁利三部曲”還是本書,其作品中對於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高超的懸疑情節設定,都讓人眼前一亮,也讓間諜這一文化型別迎來了新的高度。在勒卡雷的間諜小說中,敵人來自於對方和內部,內部的敵人是威脅最大的存在,他們能夠造成巨大的破壞,打造那“微妙的真相”。
儘管創作本書時勒卡雷已經81歲高齡,但是文風依然不改以往。正如同他自己所說,本書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他的自傳。透過普羅賓這一角色的塑造,揭露出這個世界陰暗的一面,也在尋求一個普通人在微妙的真相面前應該如何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