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1月23日訊(記者陳秋爽 賀亮)“建設武漢國家級人類遺傳資源庫,現在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也是科學家的責任和擔當。”11月23日,在武漢國家級人類遺傳資源庫啟動儀式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麻醉與危重病醫學研究所所長、湖北省麻醉臨床醫學中心主任姚尚龍表示,儘管近二十年來,我國的麻醉安全已經得到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大醫院麻醉死亡率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很多地方仍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
姚尚龍在武漢國家級人類遺傳資源庫啟動儀式上做分享。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如何降低麻醉手術對人類的影響?姚尚龍介紹,“一個是透過大資料得到精準的注射量,二是建立麻醉對器官損傷的預警模型。團隊已經從800個透過體外迴圈對重要器官損傷的樣本中找到有標誌性的主樣本,得到3個靶點,在對麻醉開始後6個小時和24小時的預警方面已經有很重要的發現。希望透過這些靶點的發現,提出中國標準的預警模型,哪些病人有這樣的指標,我們要早期干預,來降低麻醉手術的死亡率。”
很多大醫院都有樣本庫平臺,但第三方樣本庫更具創新性。姚尚龍表示,“以麻醉手術的樣本為例,我們既有組織器官的標本,也有血液標本,還有中樞神經系統標本。但過去只是區域性性、單一性地使用,並沒有作為創新來開發利用。臨床醫生迫切需要一個平臺,把我們的資源更好地利用、轉化為產品。”
姚尚龍說,把更多研究成果運用到平臺上來,透過共同努力讓樣本庫產生更多的中國標準、世界標準,為人民的健康作出貢獻,這是我們推動樣本庫建設的最終目標。
【編輯:冀傑】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