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華理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伊塔瑪爾•威爾納教授 來源/採訪物件提供
上海高校中第一個以諾貝爾獎得主命名的研究機構——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坐落於華東理工大學梅隴校區內。每年有幾天,在這裡的一間實驗室裡,人們總能看到一位來自以色列的老人,只見,架子上擺滿燒瓶,角落裡擺著冷凍器,他坐於電子顯微鏡前,觀察著不同化學物融合之後的反應……他就是剛剛成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伊塔瑪爾•威爾納。
2016年,費林加教授和另外兩名學者因“分子機器”共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隨後,費林加與華東理工開始合作,成立了聯合實驗室,深入“分子機器”的研究。
在奈米狀態下,採用“分子機器”,可以誕生新材料、新技術。
威爾納加盟了這個團隊。他是“分子機器”領域的領軍人物,運用DNA、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結合金屬奈米顆粒,創新構建了一系列生物/奈米功能自組裝體系,如DNA分子機器、邏輯閘、雜化組裝體、多層級組裝體等。基於上述功能組裝體,他開發了系列生物奈米催化新方法,提出“核酸適配酶”全新概念,大幅提升了模擬生物酶催化的效率與特異選擇性。同時,探索了納米組裝體在生物光電感測、智慧響應軟材料等領域的應用,是該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者。
威爾納與中國科學界保持著長期緊密的聯絡與合作,持續開展學科前沿研究。至今已培養30餘位在中國以及世界各地任職的中國籍及華裔學者,其中10餘位學者獲得國家高層次人才專案資助。他還與華東理工田禾院士共同領銜依託華東理工大學組建了教育部“結構可控分子工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與上海市精準化學國際聯合實驗室,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旨在打造精準化學與分子工程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高地。
“我最喜歡和中國的學生交流,思想碰撞。”威爾納說道。早在2003年,他就開始了與華東理工大學的合作研究。在將近20年的合作中,他每年都會造訪華東理工大學並開展專題講座,並多次協作舉辦國際研討會。威爾納認為,來華東理工大學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與青年學者以及年輕的學生們交流討論課題與科學問題。為青年教師與學生指點迷津是他最大的樂趣,同時思維的碰撞也能迸發出自己新的思維火花。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