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的直接起因:1921年華盛頓九國會議後,日本開始大規模裁軍。1921年日本的軍費為七億三千萬日元,1930年則裁減到五億日元以下,裁減額達40%。可是大規模裁軍卻引起了軍人們的強烈不滿。自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一直奉行軍事優先的原則,培養了大批職業軍人。對於職業軍人來說,除了軍事以外他們沒有其他特長,裁軍等於砸他們的飯碗。給職業軍人們帶來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不滿的軍人開始秘密集會,天劍黨、櫻會、一夕會等軍人秘密組織紛紛成立,後來廣為中國人所熟悉的東條英機、岡村寧次等人,都是一夕會的成員。不過當時最有名的還是石原莞爾,是他提出"滿蒙生命線"的理論。石原也是後來9.18事變的主謀。
而國民黨的國民革命軍於1927年開始北伐。與以往的軍閥政權不同,國民黨的革命目標是要收回租界,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這對於在中國有巨大利益的各國列強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1927年1月,北伐軍強行收回了漢口和九江的英國租界。如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英國一定會出兵"懲罰"這種"違法的暴行"。但時代已經變了,英國已無力對中國進行"懲罰",只好預設中國對租界的回收,從武漢撤兵。英國的撤軍使日本產生了唇亡齒寒的感覺,感到中國軍隊強行回收租界之舉早晚也要落到日本頭上。但日本和英國不同,當時英國在世界上有數不清的租界和殖民地,而日本只有中國一塊,因此日本人絕不會輕易允許中國軍隊強行收回租界的。
1929年初,東北的國民外交協會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收回大連、旅順主權,收回南滿鐵路等四項要求,將反日獨立運動推進到一個新高潮。同時日本國內也掀起了反華的高潮,如果不是當時中日政府高層的剋制,中日戰爭早在1929年就爆發了。
1931年,石原莞爾調任關東軍參謀,開始策劃9.18事變。
中日雙方軍事對比:
日軍
1.兵力情況:
日軍在東北的正規軍已達1.5萬餘人(第2師團為縮編部隊,每步兵聯隊缺1個步兵大隊,每大隊缺1個步兵中隊,全師團約1.04萬人;6個獨立守備大隊,每大隊4個步兵中隊,每中隊160人,共約4000餘人;還有旅順要塞部隊和重炮兵大隊等),另外有在鄉軍人和警察等輔助部隊約1萬餘人。總兵力約2.7萬人。日軍以瀋陽為中心,部署於南滿鐵路沿線,以便於機動兵力。為了佔領東北三省全境,日軍駐朝鮮軍司令林銑一郎下令3萬人配合東北軍行動。
日軍在朝鮮駐軍:30000人東北軍
中日對比:
中國還是農業國家,而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後成為一個工業強國。
但是在軍事上1931年的日本對比東北軍還有有一定的差距:
1931年,日軍只有50輛老舊的作戰坦克,不管數量還是質量都比不上東北軍。張作霖曾從國外一口氣就買了36輛先進的雷諾坦克和20多輛裝甲車。當時的日本剛剛研製出坦克,是用鉚釘鉚的薄皮小坦克,僅具有觀賞性,1931年僅僅生產了十幾輛。在輕武器和鐵甲列車以及火炮方面,日本軍隊也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東北的重炮數量甚至比日本都多。
當時日本的飛機數量也不多,只有300餘架,是僅次於中國的亞洲第二大空軍大國。當時張學良的東北軍擁有戰機328架,大部分是效能先進的進口貨。當然,中國缺乏日本的航空工業基礎,缺少飛機生產能力,這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短板。如果持久戰中國空軍肯定會落下風;但是如果短時間的戰鬥勝負不可知。
1931年,日本生產步槍不足萬支、火炮不足百門,機槍只有數百挺,遠遠低於號稱遠東第一的瀋陽兵工廠。
海軍日本是優勢方,但由於東北戰爭,這個優勢可言忽略。
可以說九一八事變時,日本還沒有全面入侵中國的能力,日本也沒有做好入侵中國的準備,九一八事變只是少數日本少壯派軍官發動的一場冒險行動,當九一八事變成功的訊息傳到日本,日本高層竟然不相信是真的。
事件經過:
1931年9月18日晚10時許,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數人,在瀋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燬。日軍在此佈置了一個假現場,擺了3具身穿中國士兵服的屍體,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即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次日晨4時許,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由鐵嶺到達北大營加入戰鬥。5時半,東北軍第七旅退到瀋陽東山嘴子,日軍佔領北大營。戰鬥中東北軍傷亡300餘人,日軍傷亡24人。
東北淪陷
日軍佔領瀋陽
1931年9月18日事變發生當夜,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根據張學良之命,命令東北軍“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次日1931年9月19日張學良在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話時再度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由於執行張學良不抵抗命令,北大營8000名守軍被只有300左右的日軍擊潰。 [21]
日軍獨立守備隊向北大營進攻的同時,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至9月19日10時,日軍先後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的東北軍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
1931年9月21日,日軍第2師主力佔領吉林。
1931年10月1日,東北軍黑龍江洮南鎮守使張海鵬投敵,且奉日軍命令派出3個團進攻齊齊哈爾。1931年10月26日,關東軍第2師第29團佔領四洮鐵路沿線主要城鎮。
1931年11月4日,關東軍嫩江支隊攻擊嫩江橋北守軍。
1931年11月19日,日軍攻陷齊齊哈爾。
1931年12月15日,關東軍已經開始進攻錦州。12月7日,日本陸軍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並從朝鮮調第20師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轟炸飛行中隊以增援關東軍。12月28日,第2師主力渡過遼河進攻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進攻打虎山(今大虎山)。
1932年元旦,在日本人的策劃下,張景惠宣佈黑龍江省獨立。
1932年1月3日,第20師司令部率領第38旅佔領錦州。而此時駐錦州的東北軍第12、第20旅和騎兵第3旅早已奉張學良命撤退至河北灤東地區和熱河。日軍兵不血刃佔領錦州。東三省徹底淪陷。
1932年1月28日關東軍第3旅由長春向哈爾濱進軍,同時從遼西地區調第2師增援。當時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對滿洲的關注,日本在國際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發了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31日,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率吉林自衛軍進行哈爾濱保衛戰。激戰五天,自衛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撤往賓縣。1932年2月5日日軍佔領哈爾濱。
事件結果: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軍佔領,日本對東北三省的大規模侵略強烈地震動了中國。也激發了中華民族的抗日怒火。
九一八事變的成功讓日本成功渡過了經濟危機,讓日本獲得了侵華戰略基地,更嚴重的是打斷了中國的現代化程序,對中國的抗戰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事件影響:
“九·一八”事變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發生在中國東北的震驚中外的重大事件,它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妄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國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它的爆發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也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
中國再次回到殖民國家,大面積的領土和國民被日本佔領。
不僅如此由於東北軍準備不充足,並執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在9.18事件中,不完全統計俘獲各種步槍10萬餘支,各種機槍2800餘挺,手槍2600餘支,各種炮600餘門,各種迫擊炮2500餘門,各種子彈1.8億餘發,各種炮彈50餘萬發,飛機265架,坦克12輛。
並且搶奪了當時的瀋陽第一兵工廠。 為日軍提供源源不斷的裝備,使得日軍從裁軍後的得到全面的遞增,為之後的全面侵華提供了有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