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迪拜航展成了全世界軍圈的一個關注焦點,作為中東大客戶主辦的航展,各軍工大國都把它當成了一個達成軍售合同的絕佳機會;比如今年俄羅斯就將專門為出口客戶準備的蘇-75戰鬥機直接搬了過來做了個專門的展廳,成了全場最受關注的物件。
這幾年隨著F-35的交付與四代機的迅速普及,五代機確實成了國際戰鬥機貿易當中一個全新的熱點市場,稍微有點追求也有點錢的國家都開始考慮購買第五代隱身戰鬥機來更新裝備;所以說俄羅斯人這次嗅覺很靈敏,目前來看營銷也很成功,吸引到了不止一個的國外客戶;這就讓很多人在問另一個問題,當初以外貿名義立項,但已經變成我軍下一代隱身艦載戰鬥機殲-35的FC-31,還有機會抓住這一波五代機出口換裝的風口和潮流嗎?還是涉及到敏感原因,最終就不了了之,錯失一次發財的好機會了?
那很顯然,殲-35成為海軍艦載機和FC-31出口之間沒有任何的關係,我軍從來沒說過自用裝備就不能出口了;陸軍的96和99分別對應VT-2和VT-3系列,海軍的056與054全家桶就不說了;空軍的殲-10也有FC-20;至於殲-11與殲-16系列,那主要還是因為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不想搞得俄羅斯朋友太過不高興。
殲-35變成我軍裝備,那隻能說因為做了更多的迭代最佳化,讓FC-31在高階外貿市場上變得更具備吸引力了,現在有渦扇-13E,未來還有渦扇-19,在氣動,隱身和航電航程等效能上做了更多最佳化的新版比起當年那個黑皮技術驗證機那可有競爭力太多了。而且只要肯花錢,還能買到比我軍更高配的方案,這可是我國在裝備出口方面一貫的傳統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軍自研的首款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霹靂-12是2008年才列裝我軍的,但是早在02年,它就以閃電-10的名義在珠海航展上亮相以供出口了,再比如這次我國在迪拜航展上重點推銷的L-15,那也比我軍自用版本教練-10配置高了很多;畢竟作為一支正常軍隊,也有自己全套的裝備論證研發生產和採購體系,我軍還是和美俄一樣,不是啥效能好看著高大上就買啥,而是沒有新需求就不買,成本高又對效能提升不大的低價效比產品就不買;強調一個需求導向和價效比思想。
所以只要客戶有需要又願意掏錢,咱們都能給他們定製出一個比我軍殲-35效能還要好的FC-31來,發動機換成有向量推進的,順便重寫飛火推一體化,雷達選擇14所自己發展的全新技術,氮化鎵功放,單元級DAR什麼新奇用什麼,正好14所也有了共型陣面和智慧蒙皮的技術,也一起給他加上去。武器那就更多了,定型的空戰兩件套霹靂-10與霹靂-15那就比美軍現在用的9X與120組合要強,更不要說加錢;對地打擊方面那更是從小直徑滑翔彈藥,到各種遠端制導彈藥,以及美國人還沒做出來的高超音速打擊彈藥,全都是給錢就賣,隨意定製的貨架產品。
這麼堆出的一架出口型號FC-31,那大概效能是真的五代機第一梯隊的水平了,F-35除了能裝2個2000磅鐵炸彈這個單發機先天的大彈艙優勢外,找不到任何單機效能上的優點,不管是態勢感知效能還是機動性上的硬實力,或者是配套彈藥,都要比F-35強大;當然價格和價效比嘛,我軍肯定是不會買,畢竟自用的殲-35都已經有了效能優勢,再加錢那價效比就跟不上了;也只有中東油多,又買裝備只看先程序度不看自己需要的國家才會用這種高大上的東西來嚐鮮。
拋開很多軍迷最喜歡的效能鬥獸棋的角度,殲-35本身在研製和裝備模式上都是我軍的一次創新性的探索;打破過去以五年期規劃為綱要,由海空軍裝備部向軍兵種論證部門與研究所下論證需求,論證部門編寫戰術技術任務書,模擬部門定戰術指標,系統工程部門定計劃,最後由國防科工局牽頭搞研發的老模式,走一條廠所自主立項研發,快速迭代改進,裝備部門直接採購成品的新路線在戰鬥機領域的一次嘗試。
從殲-35這次實際收穫的結果上來看,不管是最終順利的完成了外貿五代機專案,空軍輕型殲擊機換代專案,與海軍隱身艦載機專案一機多型的研發,最小的成本和投入下換來了三型效能先進有競爭力的新戰鬥機;還是連續的快速迭代和敏捷開發對效能帶來的巨大提升,這次嘗試都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可以想見的是,海空軍在嚐到了這種模式的優點之後,也會更多的利用,這才是很多外行人不會去關注的重大意義;至於最終FC-31會不會順利出口,那在探索新路的價值面前,都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