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治學
59年前,亞洲最古老的兩個民族在世界上最高的雪域高原進行了一場“巔峰對決”。結果,中國人民解放軍牛刀小試,即橫掃千軍。而那個自詡為亞洲第一的印度,卻一敗塗地,顏面盡失。
如鳳凰涅槃,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在金與石的碰撞中,升騰而起的是一句震撼人心的口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句口號來自於被美譽為“雪域雄鷹”的18軍,叫響於參加中印反擊作戰的西藏軍區155團2連一名班長——陽廷安。他高呼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率領全班英勇殺敵。陽廷安犧牲了,副班長曾祥智接替指揮,副班長倒下了,戰鬥骨幹楊秀洲頂上來。前赴後繼,向死而衝。如浪潮翻滾,如疾風掃地,如原木滾動,如排山倒海。殺紅了眼,拼上了命,向前、向前、向前,動機只有一個,復仇!目標只有一個,勝利!
全班最後打到只剩下新戰士劉漢彬一人,而就是一個人,這個人也要頑強地戰鬥下去。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精神!有這種精神在,山河無恙,誰敢犯我!
戰後,經國防部批准,2連6班被授予“陽廷安班”榮譽稱號。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將軍專程來到155團2連,含著眼淚對指戰員們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號喊得好,我們部隊有了這股勁頭,世界上任何敵人,只要他膽敢來犯,就讓他有來無回!”
1963年2月,張國華將軍向毛澤東主席當面彙報中印邊境反擊作戰情況時,把我們的勝利,歸功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毛主席為之動容,慨然命筆,“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至此,這句浸透著烈士鮮血的口號融入我軍的血脈基因,成為我軍不朽的靈魂。
以後,珍寶島作戰、中越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高揚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旗幟,麥賢德、王傑、歐陽海等一大批英模人物身上體現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精神。“兩不怕”精神在我軍世代相傳,已經成為我軍的精神支柱,定海神針。
2014年10月31日,在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習主席強調:“軍人血性就是戰鬥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在不同場合多次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給予充分肯定。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幾十年時空流轉,變幻的是時代風雲,不變的是戰旗精神。“陽廷安班”從歷史中走來,其精神傳承綿延不息,正在強軍征程中綻放盛彩。
如今,我們再次高呼,“弘揚‘兩不怕’精神”,不為別的,只緣妖霧又重來。
最近,印軍又在中印邊境鬧事,他們需要長長記性了,不要總不經打,又總不服打。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直到把國家拖垮。當年,我國從睦鄰友好大局出發,並不想和印軍開戰,1962年6、7月間,毛主席還專為反印軍蠶食提出了“絕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的鬥爭方針,要求一線部隊嚴防擦槍走火。
可印度總理尼赫魯竟把中方的剋制忍耐視為軟弱可欺,拒絕和平談判,公開下令把中國軍隊從印軍侵佔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
我軍忍無可忍,被迫自衛還擊。一仗打下來,我軍共斃印軍4800餘人,俘3900餘人,打退了入侵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保衛了中國領土主權。如果印軍不服,企圖再來“復仇”,把我軍的警告當作耳邊風,那他們付出的代價肯定就不是這幾千人了。須知,奉陪他們的將是無數個 “陽廷安班”和他們不朽的精神。
需要長記性的豈止印軍,還包括美軍、日軍、臺軍都別再做美夢了,你們噩夢中的“上甘嶺”、“黃土嶺”、“孟良崮”都是敗軍之將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傷心嶺”,而在這些“傷心嶺”上巋然屹立的是用毛澤東軍事思想和現代武器裝備武裝起來的人民解放軍和他們高高舉起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制勝旗幟。
試問,世界上有哪支軍隊具有這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鐵血精神?世界上有哪支軍隊能夠戰勝我們這支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鐵血精神的人民軍隊!
不服,不信,再來!我軍嚴陣以待,必定讓來犯之敵有來無回!
【羅援: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
長安街直播
注:授權釋出,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影片、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郭鑫;初審:程子茜;複審:李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