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結束後由於各國飛機在戰爭中的表現決定了未來戰爭中飛機必將成為戰爭武器體系裡面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並且飛機會隨著技術提升其效能也會不斷增長;在各國都有發展自己的飛機技術時,擊落敵軍飛機的武器也要與時俱進,早期防空機槍的中小口徑已經對一戰後期的部分飛機無法做到有效傷害,在這個背景下最直接的方案就是增大口徑,這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美國的.50口徑重機槍,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M2HB“老乾媽”重機槍;但是還有一款.50口徑重機槍,那就是蘇聯的DShK1938重機槍,當然該槍在國內有一個更有名的音譯名字“德什卡”。
德國“斯圖卡”轟炸機給蘇聯裝甲部隊造成不小的傷害,圖中機型是加裝37毫米炮的Ju-87G
1925年,蘇聯當局認為以現有口徑的機槍無法對今後的飛機造成傷害,由於沒有設計經驗就把德國德萊塞機槍拿來以該槍為藍本設計出一款大口徑機槍,在測試時暴露出結構不可靠,射速過慢等問題被捨棄,但是大口徑機槍的需求依然存在。
蘇聯的12.7毫米子彈來源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根據英國維克斯.50口徑機槍子彈,另一個是根據德國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13.2毫米子彈。
1928年,蘇聯大口徑機槍的研發任務交給了蘇聯槍械設計師捷格加廖夫,捷格加廖夫到1930年時搞出來一支大口徑重機槍(捷格加廖夫大口徑機槍,簡稱DK),口徑12.7毫米,採用30發彈鼓供彈;DK機槍整個系統基本上是DP-27輕機槍的放大型,由於其30發彈鼓供彈導致射速低(太快了30發實在不夠),火力持續差;在1933年至1935年該槍有小批次生產。
1938年,蘇聯另一位年輕的設計師斯帕金接過了改進DK大口徑機槍的任務,斯帕金設計了一種轉鼓形彈鏈供彈機構,代替原來的彈鼓供彈機構,提高了射速;1938年改進後的機槍得到了蘇聯當局的認可,命名為DShK1938(sh是斯帕金的縮寫)。
斯帕金設計的“德什卡”1938重機槍的受彈器,注意機匣蓋是弧形的
DShK1938重機槍口徑12.7毫米,全槍長1625毫米,槍身質量33.5公斤,輪式槍架質量(不含防盾)102公斤,最大有效射程3500米,最大射程5400米,最大對空射高2500米,理論射速600發每分鐘;採用50發彈鏈供彈;方便掃射採用雙握把、扳機時壓板式;機械瞄具為管前部帶護翼的柱形準星,在機匣後上方有框架形立式照門;表尺上有從0至35的刻度線。
DShK1938重機槍採用導氣式操作原理、只能全自動射擊;閉鎖機構為槍機偏轉式,是依靠槍機框上的閉鎖斜面使槍機的機尾下降完成閉鎖動作;該槍只能採用自動射擊;自動機系統與DP-27輕機槍類似;槍管採用不容易拆卸的重型槍管,槍口有大型制退器;槍管中部有散熱環增強冷卻能力;導氣箍上有氣體調整器用來調整作用於活塞上的氣體,這樣可以保證復進機有適當的後座速度,其上有三個導氣孔分別對應3毫米、4毫米和5毫米。
DShK1938重機槍採用科列斯尼科夫設計的多用途槍架。該槍架由兩個前腳架和一個後腳架以及座盤組成;前腳架還有兩個輪子便於步兵拖行;後腳架上有一個鞍座可坐在上面射擊;槍架還配有可拆卸的鋼盾;需要充當防空機槍時只要卸去輪子並把三腳架豎起來就可成為高射機槍,但作為防空武器使用時還要裝上專門的肩託和環形高射瞄準具,在平射和防空兩種形態更換隻需要1分鐘。
“德什卡”重機槍在朝鮮戰爭擔任志願軍防空武器,看機匣是“德什卡”1938型
和“老乾媽”重機槍一樣採用四聯裝的“德什卡M”重機槍,看圖中背景應該是二戰戰後了
DShK1938重機槍在二戰爆發前生產了2000挺,到1944年時該槍共生產8800多支,主要被士兵用於低空防禦外更多作為IS-2重型坦克的的防空機槍,另外一些魚雷艇也有裝備作為防空武器(蘇德戰爭爆發後海軍大型軍艦受到重創,魚雷艇成為蘇聯的主力裝備)。
戰後1946年,在戰爭後期根據一些意見對DShK機槍進行了改進,主要是用旋轉的彈鏈式供彈機構代替彈鼓式供彈,這主要原因是因為轉鼓式彈鏈供彈機結構複雜、故障率高,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改進。改進後的新機槍在1946年正式被採用並重新命名為DShK-38/46或DShKM(“M”表示改進型),但有傳言說1945年時有200多挺ShKM重機槍裝備並投入戰鬥。
“德什卡”M的機匣蓋是扁平的,這是和“德什卡”1938外觀最大區別
蘇聯DShK1938/DShKM重機槍隨著蘇聯NSV機槍出現被逐漸被淘汰,但是蘇聯依然保留了很多用於車載防空;另外還有相當數量的DShK1938/DShKM重機槍被輸送到國外甚至被用到了今天;其中也有被授權可以仿製,中國於1954年仿製成功,型號為54式重機槍或者54-1式重機槍。
中國54式重機槍,注意與“德什卡”重機槍外表不同的是槍管以及三腳架和槍管提握把
抗戰時期“德什卡”重機槍也來到中國,我是偶然發現了這張圖但是不清楚蘇聯給了中國多少,如果有知道具體情況的請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