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國的火箭軍部隊,成車的導彈被展示到電視新聞之中時,總是會被人戲稱為我國的“火力不足”恐懼症終於被治好了。
而這個“火力不足”恐懼症的背後,卻有著一段辛酸的歷史。
當時新中國初創,我國的工業基礎幾乎為零,所有的汽車火炮等軍工用品都要從外國進口,特別是在抗美援朝期間。
面對美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火炮體系,志願軍只能憑藉肉身去扛,用人命去填補火力不足的差距。
所以在那場立國之戰後,全軍上下都意識到了炮彈火力的重要性,患上了火力不足的恐懼症。
而在當時志願軍炮火匱乏的情況下,志願軍二十軍副軍長廖政國將軍卻主動下令,將繳獲的美式大炮推下懸崖。
在當時看來,這一行為是非常難以理解的,如果不從全域性的視角來看的話,會覺得這件事非常荒謬。
事實上,正是因為這門推下山崖的大炮,卻挽救了將近幾萬人部隊的性命。
二十軍入朝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朝鮮人民軍在內戰中的表現勢如破竹。
為了保護美國在朝鮮半島的利益,美軍決定親自下場干預朝鮮內戰,並且對於我國的三八線警告置若罔聞,把戰火燒到了我國邊境,並對我國邊境的居民實施轟炸。
1950年10月,我國正式派出中國人民志願軍,對美國宣戰。
二十軍就是其中的一支入朝作戰的隊伍,當時的計劃本來是二十軍來到東北後休整一段時間,補充物資後再進入朝鮮。
但因為戰局的變化,二十軍不得不在裝備未完全準備完畢的情況下進入朝鮮。
部隊來不及補充物資,當時的朝鮮正是寒冬季節,而二十軍的冬裝卻是江南地區的標準,根本無法抵禦朝鮮的嚴寒。
雖然準備倉促,但在副軍長廖政國的鼓舞之下,二十軍上下依然士氣高昂。
寒冬之戰
二十軍在朝鮮的第一戰卻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戰,就是超越人類歷史奇蹟的長津湖之戰。
二十軍的任務是在長津湖東線,對美陸戰一師實行穿插包圍,完成相應的作戰任務。
當年的朝鮮冬天的氣溫最低達到零下30多度,戰士憑藉著單薄的棉衣與保家衛國的氣勢每天行軍幾十公里,提前抵達設伏地點,並蟄伏將近幾個晝夜,完成了人類戰爭歷史上的奇蹟。
在這其中,二十軍的非戰鬥減員非常的嚴重,戰士們出現了大規模的凍傷,甚至出現了部隊成建制的被凍死,他們是以自己的鋼鐵之軀去硬抗自然的力量。
部隊抵達預定地點後,二十軍將美戰一師被團團包圍,切斷了其與美七師的聯絡,順利殲滅了美陸戰一師的大部。
有些埋伏部隊因為天氣過於寒冷,被凍死在陣地之上,才讓部分陸戰一師的美軍得以撤退。
但無論如何,此戰打出了二十軍的將士們計程車氣與風采,這也是二十軍鋼鐵之師的表現。
被捨棄的大炮
1951年5月,志願軍對於美軍發動的第五次戰役結束,他給美軍造成了沉重打擊並將戰線推到了三七線,我軍甚至短暫解放了首爾。
但很快,美軍就開始了反撲。
新上任的美軍總司令李奇微觀察到志願軍存在著後勤不足的缺點,每次發動的戰役或者突襲戰持續時間都不長,一般在一個禮拜左右。
於是他果斷抓住志願軍的弱點,趁著五次戰役結束志願軍未完成補給的空檔,發起進攻。
此時的二十軍作為第五次戰役參戰的部隊,損傷較為慘重,被上級選為撤退休整的隊伍。
美軍當時選擇的是富坪裡和華川為進攻目標,5月23日,二十軍則從該地開始撤退,一個師從富坪裡過昭陽江北上,兩個是透過華川轉移。
兩天後,富坪裡負責斷後的部隊開始與美軍的吸納頭部隊遭遇,這個團與美軍戰鬥了6天,直到部隊撤退。
而5月26日,廖政國率領的二十軍還卡在撤退路上,並且還有幾個重要的隘口未透過。
事後我們估算一下,美軍5月31號就能打通阻礙,而5月26號二十軍還卡在撤退的路上,甚至於後面還有四五天的路程。
此時的情況已經十分危急,廖政國軍長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5月26日當晚,部隊的行進速度非常的緩慢,廖政國即使是坐車,也是走走停停,一路上還伴隨著美軍的炮擊。
來到灰谷嶺的公路急轉彎處,所有的部隊都停了下來,再也無法移動了。
廖政國讓參謀下車去探聽情況,原來,兄弟部隊的一輛美式105毫米的榴彈炮車斜躺在公路上,牽引車的前輪已經滑出公路,幾十名炮兵戰士在努力的拉車,旁邊還有一名幹部在指揮,這輛失事的炮車,是使得眾多部隊無法行進的原因所在。
廖政國深知此時的軍情緊急,趕忙詢問那名指揮人員什麼時候可以把這門炮拉上來。
炮兵幹部不知道眼前這位將軍的身份,但從穿著和配備的警衛知道他是一名職位很高的首長,於是尊敬地回答道:“報告首長,我也不確定什麼時候可以,要看手下人的動作。”
廖政國此時有些著急了,遠方傳來陣陣爆炸聲,天空中傳來了美軍夜航飛機的聲音,在大部隊的附近還投下了幾顆照明彈,幸運的是,照明彈沒有照亮停下來的大部隊。
廖政國的神情開始嚴肅了起來,他皺起眉頭沉思道:目前我軍的轉移的意圖已經被察覺,照明彈近在咫尺,稍有不慎就是就是後續的狂轟濫炸。
而且翻過眼前這條公路後,我軍還要經過九萬里峴和華川大橋等幾個險要隘口,不能在這裡耽誤時間。
當機立斷,廖政國隨即下令:“把這門大炮推下懸崖,放棄它!”
炮兵幹部急眼了:“首長,這門炮沒了我會受到處分的,而且這門是多少兄弟拿命換的,要是打仗攻堅有這門炮,多少兄弟不用死啊!”
廖將軍也深知志願軍的炮火匱乏,但他仍舊堅定地表示要把炮推下山崖,並說“出了事我負責”,他給這些個炮兵打上收條。
何止是炮兵捨不得,在場計程車兵們,甚至連廖政國都捨不得。
當炮即將被推下懸崖時,炮兵們的手都是顫顫巍巍的,帶有一種不真實感,而其他士兵看到這一景象無不嘆息,廖政國甚至背過身,不忍看見這一場景。
事後廖政國向自己的將士們解釋道:“存地失人,則人地皆失,存人失地,則人地皆存。”
這是解放戰爭中毛主席的理論,這件事同樣也可以運用這個道理,丟了這門炮仗並不是不能打,但是假如我們人都沒了,還怎麼執行任務呢?
廖政國說完,給炮兵留下了收條寫下:“收到美式105榴彈炮一門。廖政國。1951.5.27.”
寫完廖政國看了看錶,已經過了半夜12點,足以見廖政國將軍的嚴謹。
而事後證明,廖政國當時的選擇非常明智,僅僅過了小半天的時間,該地就遭遇了美軍飛機的轟炸。
若是晚上多逗留這麼一段時間,幾萬人的性命可能就要當場交待在那條公路上。
巧智撤離
有驚無險地疏通了道路,二十軍行軍來到了九萬里峴,眼前就是華川了。
然而美軍的夜航飛機已經把該地照的一片雪白,火炮開始不間斷地轟炸公路,距離華川不足一公里的地方,很多部隊都蹲伏在公路兩側。
廖政國的參謀下去了解情況,原來華川被敵人的炮火封鎖,所有部隊都被卡在這裡,沒有辦法透過,只能在這裡乾著急。
廖政國一面聽著參謀的彙報,一面觀察著華川的情況,並時不時地看著手錶,好像在盤算著什麼。
突然,廖政國問身邊的參謀:“你知道剛才有幾枚炮彈爆炸?”
參謀摸不著頭腦,沒辦法作答。
而廖政國卻肯定地回答道:“這是美軍的一個炮兵營。”
然後廖政國又發問道:“你知道美軍的炮兵陣地在哪嗎?距離華川又有多遠。”
參謀依然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廖政國略帶遺憾地看著身邊的參謀說:“根據我剛才觀察的情況,美式榴彈炮的射速時每秒鐘1300公尺炮彈的曳光在空中走了六七秒,美軍的炮兵陣地距離華川大約10公里。所以我們可以根據距離與換彈頻率大致估算出炮擊的間隔在大約5分鐘左右,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時間間隙透過這裡的炮擊封鎖。小陳你還要多多學習吶。”
一次簡單的觀察與對話,就讓廖將軍看出了敵軍炮擊的破綻,也讓得友軍部隊得以透過封鎖。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廖政國透過自己在戰場上的決斷跟戰場解讀,順利將二十軍與友軍部隊帶出了美軍的包圍圈之外,這也是我們志願軍指揮智慧與作戰英勇的體現。
戰場之上諸多學問,很多時候人的指揮藝術,往往比裝備更加有用,正是因為這種指揮的藝術,我們才能夠戰勝裝備遠遠勝於志願軍的美國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