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提起大鐘寺無人不曉。其名是由一口大鐘而來,因此也引出了中華民族古鐘文化的淵源。
沿海淀區北三環聯想橋向東,路北邊有一座紅牆灰瓦的古寺,這就是歷史遺存的古建築群覺生寺。
覺生寺建於清雍正11年(1733年),細細算來,這座寺院已經歷了280多年的雨雪風霜。走進覺生寺,中規中矩的清代建築風格,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大鐘樓。寺院東面是九亭鍾園。當然大鐘樓的修建是後話,最初的覺生寺它還不曾建造。
這座清朝皇家祈雨的佛教寺院在1743年,也就是寺院建造10年後,迎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而被京城百姓更名改姓為“大鐘寺”且日益名聲遠揚,以至於現在很多京城人只知“大鐘寺”不知覺生寺。這位尊貴的客人就是永樂大鐘。
永樂大鐘鑄造於明永樂二年(1404),距今有600餘年的歷史了。當年鑄造大鐘,民間有幾種傳說:一是永樂初年,京城上空整日烏雲密佈,遮天蔽日。於是皇帝下旨,鑄造大鐘,用鐘聲驅邪,以達到“降伏鬼蜮而天下太平”的目的;另一種說法是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陣亡將士太多,國師姚廣孝監鑄了這口巨鍾,“一撞可抵數遍奉敬”,用以超度亡靈。還有一種說法,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唯功大者鍾大”的傳統,當朝皇帝鑄造此鍾,也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由此我們知道,永樂大鐘既是遷都北京的“鎮城之物”,也是一口“佛鐘”,是超度眾生、消災滅禍的法器,同時也是皇權至尊的象徵。
這個龐然大物建好後,曾被運到北京嵩祝寺一帶的漢經廠收藏,到了明萬曆五年,被移到新建成的萬壽寺。大鐘在萬壽寺默默無聲地度過了很多年,直至乾隆八年,乾隆皇帝想起了永樂大鐘,下旨在原有的覺生寺修建了一座鐘樓,將永樂大鐘迎請到了覺生寺。由此覺生寺因為這口大鐘就成為百姓嘴中的“大鐘寺”了。
大鐘樓位於寺院的最北端,也是這裡最有看頭的古建築。鐘樓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圓形攢尖頂,有垂脊十二道,底層為一方型建築,舉世聞名的永樂大鐘就安放在這裡。大鐘形大體重,通高6.75米,最大直徑3.3米,重達46,500公斤,堪稱龐然大物。大鐘鑄於1403年,完工於1424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鑄造年代最為久遠的鐘,也被人們稱為世界鍾林之王。永樂大鐘除了鐘聲圓潤、深沉,鐘聲可傳達方圓百里外,它的佛家經典文化及其書法藝術也是一絕。鐘身遍鑄佛教經咒銘文,有漢梵兩種文字,總計達23萬多字。
因大鐘而出名的大鐘寺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將散落在民間的各個年代,不同歷史時期的古鐘蒐集起來,籌辦了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向人們介紹中華民族古鐘文化。
博物館共設9個展廳,展出作品400餘件。站在天王殿京城標記的圖案前,耳畔迴響的古鐘長鳴,令人思緒萬千。在京城,每逢新年、春節或重大慶典時刻,館內的永樂大鐘都要鳴響,這種迴響在京城上空的鐘聲就成為京城百姓心中珍藏的一種念想兒……。
參觀博物館,沿著中軸線古建築以及東面的九亭鍾園欣賞不同年代的古鐘。其中大鐘樓的永樂大鐘、大雄寶殿的明清精品展、藏經殿東配殿的外國鍾鈴展、九亭園按歷史年代陳列著40餘口形狀各異的古鐘都是重要看點。
走進大鐘寺,也就走進了古鐘的世界,不同年代的鐘,不同形態的鐘,不同用途的鐘,甚至於外國的鐘都能在這裡看到。
溫馨提示:
門票資訊:
成人票價30元/人,優惠門票15元/人,本市60歲以上老人憑老年證免費參觀。中小學生憑有效證件免費參觀。
交通訊息:乘坐300路外環快車、315路、361路、425路、584路、606路、658路、695路、87路、88路、921路、94路等公交車在大鐘寺站下車。乘坐地鐵13號線大鐘寺站A口西行6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