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已經進入收尾,經常關注樓市的人今年都會有這樣的切身感受,前半段房市火熱、房貸收緊,後半程樓市預冷,房價下滑。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0月份房價資料來看,在全國納入統計的70個城市中,有52個城市新建商品房價格下跌,64個城市二手房價格下跌。究其原因在於各地調控力度的不斷深入,同時也源於房企融資收緊、回款持續下降的雙重擠壓。
在當前房子流通性變差的行情下,到底還要不要買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重點。
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為36%,而2020年該資料已達到63.89%,按照總人口14億來計算,每年大約會有2000萬左右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但當前的城鎮化率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20%左右的差距,這也就是表明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有大量的人口湧入城市,自然也會帶來對於住房需求的增加。
既然城鎮化的指數還要提升,那未來的住房需求就仍需滿足。在很多人困惑該何時買房時,其實首先應該明確自己買房的目的是什麼?是剛需自住,還是改善需求,亦或是投資增值,對於不同需求的群體來說,購置房產都有一定的標準。
無論從國家出臺的調控政策還是金融、信貸等各方面的支援來看,保護剛需是共識。作為當前房地產買方市場中的主力軍,剛需族在一段時間內的購買力仍佔據了很重的比例。相對於考量更全面的改善一族和更謹慎的投資群體來說,剛需族在買房的時候有一些特定的屬性。
我們經常說的剛需群體只要有能力支付首付就要隨時上車,因為他們的需求就是自住,只要居住需求和生活配套能夠滿足,就可以直接入手。但近兩年來很多剛需購房者都處在一個觀望的狀態,不少人都不敢邁出前進的一步,擔心自己有虧損的風險。其實,買房和炒股有一點很像就是多數人都不能完全在底部抄底,頂部逃離。
因而,在買房的時候剛需族只需要看準這些房產不入手,一般情況下保值還是能做到的。
第一,遠離城市邊緣地段的高層房產。在城市邊緣地段,一般會有一些別墅等低密產品,選擇這些產品的置業者對於配套的需求不是很亟需,但對於剛需群體來說,邊緣地段的高層產品就不是那麼容易升值了。雖然剛需因為成本問題導致房價成為制約入手的最大因素,但在有限的能力範圍內還是要選擇一些更為成熟的片區或板塊,像是城市邊緣地段的房產通常規劃落地都較晚,無論從生活配套還是居住需求方面來看,除了擁有一處孤零零的房產外,其他的都享受不到,像是教育、醫療等更是難上加難。與其等十多年後的規劃落地,還不如選擇一處靠近主城區的房齡較新二手房,畢竟剛需在十多年後面臨的也是改善需求了,何不讓自己在這段時間內享受到好生活呢?
第二,遠離房齡老的二手房。二手房通常會被作為一個城市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晴雨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典型性。不少人會選擇購買老破小,很大一部分人是源於附加在老破小上的其他價值,像是教育需求,拆遷願景等。隨著不少新建樓盤的附加值越來越高,這小老破小的價值也在不斷被削弱。對於想買二手房的剛需族來說,不僅貸款難,而且其戶型設計以及社群規劃等也會與時代脫節,住起來並不方便,後期再度出手也難。
第三,遠離資源枯竭型城市。即使是剛需也要看城市未來的發展前景,相對於國內的一些城市中出現的“白菜價”房產來說,即使再低也不要入手。因為像是熟知的鶴崗等城市隨著資源枯竭經濟也會不斷衰落,進而人口也會不斷外溢,從而導致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房價下跌。在這些城市買房最後會讓房產越來越貶值。
對於剛需族來說,購房雖然是用來自住,但實際上房產作為家庭財富中佔比最大的事項,因而也需要考慮其保值效能。以上的三種流動效能較差的房產對於剛需群體來說,最好不要入手。那麼,剛需族買房歸根結底要以什麼標準來衡量呢?其實也很簡單,只需要跟著經濟和人口走,一些規劃好的城市和板塊經濟發展也會形成良性迴圈,而人口不斷增加的城市中,房產也能讓財富不斷升級,這對於剛需來說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