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英國飛行員駕機在敵人控制的蘭佩杜薩島迫降,不僅沒有被俘,反而俘虜了4000多名敵人。他因此也被稱為蘭佩杜薩島國王。
和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許多英國猶太人一樣,西德尼·科恩在英國東區的貧困環境中長大。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他和妹妹莉莉住在一起,靠當裁縫學徒為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悉尼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最終成為一名飛行中士,駕駛“劍魚”魚雷轟炸機對納粹德國發動攻擊。
1943年,當皇家空軍飛行員西德尼·科恩在義大利控制的蘭佩杜薩島迫降時,他以為自己將面臨一場生死攸關的戰鬥。因為島上駐紮了4000多名義大利士兵,而科恩手裡只有防身用的輕武器。
科恩本應駕駛“劍魚”魚雷轟炸機返回他在馬耳他的基地,但沒能成功。當時,飛行員和他的兩名機組人員,領航員彼得·泰特(PeterTait)中士和無線電操作員兼炮手萊斯·賴特(LesWright)中士。他們正在地中海上空執行搜救任務。飛機的儀器在飛行途中失靈,他們不得不掉頭,但燃料耗盡後才意識到下面的島嶼不是馬耳他。
正如科恩後來描述的那樣,這架飛機出現了“小惡魔”。他唯一能登陸的地方就是被軸心國控制的蘭佩杜薩島。
幸運的是,蘭佩杜薩島上沒有德國納粹,只有義大利人。島上有一條很大的跑道,機組人員別無選擇,只能進去降落在上面,後果不堪設想。他們這樣的狀況永遠也到不了馬耳他,總比墜入大海強。他們也不知道盟軍在島上執行了重型轟炸任務。所以當他迫降在島上時,在倫敦成為了驚人的頭條新聞。不是因為一場可怕的戰役——而是4300名義大利人的大規模投降。
科恩說:“當我們降落在一個用繩索搭建的著陸地上時,我們看到周圍有一個被燒燬的機庫和飛機。”“一群義大利人出來迎接我們,我們舉手投降,但隨後我們看到他們都揮舞著白色床單,高喊‘不,不。我們投降了。’全島的人都向我們投降了。”
科恩鼓起勇氣,要求見島上的司令官。當他們向司令官的別墅移動時,另一次盟軍空襲開始了。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開始猜測,義大利人已經厭倦了被轟炸,真的準備投降了。
該島一直是盟軍空襲的目標,義大利軍隊受夠了。“我的結論是,這些義大利人有點神經錯亂,”科恩中士後來乾巴巴地回憶道。最終,義大利人簽署了一份正式的投降書,並允許科恩中士補充燃料。他起飛後飛往附近的突尼西亞,並將蘭佩杜薩陷落的訊息帶給英國軍隊。
於是科恩加了油,飛往突尼西亞的盟軍基地,向英國皇家空軍報告這一訊息。一聽到這個訊息,皇家空軍、報紙、倫敦社會,甚至英國的猶太人都對這個新的“蘭佩杜薩國王”讚不絕口。
蘭佩杜薩向英國投降是在一個關鍵時刻。1943年夏天,英國做好了入侵的準備,德國飛機無情地轟炸了英國。看來德國可能會贏得這場戰爭。然而蘭佩杜薩島的大規模投降給英國及其盟國帶來了一線希望。從戰略上講,蘭佩杜薩島是軸心國軍隊對盟軍一系列投降行動中的第一個。從心理上講,對擔心戰敗的英國人來說,奪取蘭佩杜薩是一劑急需的強心針。
“蘭佩杜薩向科恩中士投降!”1943年6月13日,當投降的訊息傳出時,《星期日畫報》(Sundaypicture)的頭版頭條就是這句話。《新聞紀事報》在頭版上寫道:“倫敦裁縫現在是‘蘭佩杜薩之王’。”所有的英國報紙和許多外國報紙都報道了這個故事,所有的報紙都記錄了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
科恩的故事立即被改編成戲劇和音樂劇。好萊塢甚至想盡快把這一事件拍成電影。這一失敗的訊息甚至傳到了柏林納粹宣傳人員的耳朵裡,他們威脅要讓德國空軍“訪問”倫敦東區的猶太人。
無論戲劇、音樂劇和或故事片結果如何,西德尼·科恩的真實生活並沒有一個幸福的結局。1946年8月,科恩在多佛海峽附近執行任務時失蹤了。他的屍體和飛機殘骸都沒有找到,也沒有人知道他到底發生了什麼。(冪談天下/張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