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我們也經常聽到說“欠錢的才是大爺”,甚至還有人調侃說“我憑本事借的錢,為什麼要還”。普通人之間有借貸關係已經非常難處理了,那還有比這更難處理的嗎?
當然也是有的,那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借貸關係,如果一個國家欠錢不還,債主國能怎麼辦呢?在過去,遇到這種情況有過直接進行武力震懾甚至是殖民統治的,不過現在更多國家選擇用其他辦法來“解決問題”。
國家欠錢不還,會有什麼後果?
在我國,如果普通人欠錢不還,非要當“老賴”,那麼就會被記入失信人員名單、限制高消費,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上都會有諸多不便,那麼,要是一個國家欠錢不還,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大家不要以為主權國家聽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如果一個國家欠錢不還,那後果可比普通人當“老賴”嚴重多了。
因為對於一個主權國家來說,信譽是很重要的,一旦國家開始當“老賴”,那麼它的國家信譽就會受到十分嚴重的影響,這將會導致國內經濟動盪、倒退甚至是崩潰。
在歷史上很少有國家真的敢公開表明不還錢,之前幾乎只有阿根廷這麼幹過。當時,阿根廷大量舉債——主權債務高達950億美元,加上國內經濟轉型困難,整個金融體系幾乎崩潰,在一片混亂中,阿根廷總統直接宣佈“沒錢還債”。
這使得阿根廷國際信譽掃地,大量外資紛紛出逃,加劇了阿根廷的經濟崩潰程度。當時,不僅全世界都不願意再借錢給阿根廷,而且世界還禁止阿根廷貨幣流出,導致其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失業率飆升,整個國家動盪不安、百姓民不聊生。
實際上,別說公然宣稱不還錢了,哪怕只是宣佈“延遲還款”,都可能會導致國家經濟的動盪。
在1998年,承擔了前蘇聯債務的俄羅斯曾經宣佈對當年的130億債務延遲還款,訊息一出,立刻導致俄羅斯的國家信譽受到極大質疑,外資紛紛出逃、整個俄羅斯幾乎被掏空,國家GDP倒退幾乎一半、損失慘重。
而且,歷史上還曾有過更“危險”的先例,即還不起錢,還會有“亡國”的危險。
欠錢不還,有“亡國”風險?
在100多年前,埃及的統治者伊斯梅爾是一個有野心又十分崇拜西方的人,他在位時,一心想要把埃及建設成一個“西方式”的國家,而當時埃及的相對貧窮落後,沒有錢來發展,怎麼辦呢?
伊斯梅爾想到的辦法就是跟西方借錢,不過西方列強當然不會給出什麼“無息貸款”之類的優惠政策,他們要求的是極高的利息,並且以埃及政府的重要收入作為擔保。為了儘快籌到錢“搞建設”,伊斯梅爾全盤答應了西方的條件。
伊斯梅爾
1864年,伊斯梅爾以埃及三省的土地稅收作為擔保,向英法等西方國家借到了第一筆錢,共計570萬英鎊,從此以後,伊斯梅爾的借債之路就“一發不可收拾”,外債越來越多,到了1876年,埃及政府的債務已經接近1億英鎊,而埃及的發展仍然沒有什麼起色。
這時候,伊斯梅爾發現自己還不起錢了,無奈之下,只得宣佈國家財政“破產”,想借此“逃避”債務。
但是,西方國家的債務是這麼好逃避的嗎?西方債權國一看埃及居然想不還錢,紛紛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最終在英國、法國、美國等15個國家的逼迫之下,埃及政府不得不答應成立一個“混合法庭”。
在這個所謂的“混合法庭”中,15個債主國能夠按自己意願處理各國僑民與埃及公民之間的糾紛,還能夠干涉和控制埃及當局的一些行為和決策,嚴重干涉了埃及的內政。
到了1882年,英國更是直接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佔領了埃及,對埃及進行殖民統治,可見國家欠錢不還的後果還是十分嚴重的。
當然,還有一些更“狠”的國家,在發現還不起錢以後,也不等強國“入侵”了,直接就放棄國家主權,將“爛攤子”交給別國處理。
曾經,紐芬蘭就是這麼做的。現在的紐芬蘭是加拿大的一個省,但在歷史上,紐芬蘭作為大英帝國首個“自治領”,在1855年就已經取得了獨立,成為了一個主權國家。
不過,在獨立之後,紐芬蘭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舉債,為戰爭融資,其在上世紀30年代時,累計負債已經超過了國民收入的3倍。
1933年,加拿大各個銀行都對紐芬蘭的主權信用失去了信心,聲稱要停止放貸,紐芬蘭不得已只能向倫敦求助。
英國在經過一番調查之後,給紐芬蘭提供了一個避免債務違約的方案,那就是解散議會、將國家權力移交給由英國人和紐芬蘭人組成的“六人委員會”,這樣英國方面就會為紐芬蘭撥出財政預算。
實際上,這個方案就是讓紐芬蘭放棄國家主權,重新變為殖民地,這樣就不用自己還錢了。不過,紐芬蘭似乎認為當“殖民地”也比還不上錢好,最後還是接受了英國的方案,選擇放棄了國家主權。
一直持續到二戰後,英國不願意再幫紐芬蘭出錢了,要求終止派遣政府,紐芬蘭仍舊不願“獨立”,就決定向加拿大求助。1949年,紐芬蘭加入加拿大成為了其第10個省,相應的,紐芬蘭的債務就由加拿大承擔了,到這裡,紐芬蘭也算徹底“亡國”了。
還不起錢,以物抵債
更多國家當然是不願意放棄主權的,那麼在還不起錢的時候,他們會怎麼辦呢?如果不想造成國家經濟的動盪,許多國家會選擇與債權國進行談判,透過其他方式還錢。
例如朝鮮就幹過這種事情,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朝鮮從捷克進口了大批電動車以及一些重工業機械產品,為此欠下了捷克政府1000萬美元的債務,一直沒有償還。到了2010年,朝鮮政府突然聲稱他們計劃用20噸人參償還5%——大約50萬美元的債務。
這一決定讓捷克政府大感措手不及,因為資料顯示,捷克一年進口人參的數量大約也只有1.4噸左右,朝鮮想要一口氣拿20噸人參抵債,捷克根本就“消化不了”。當然,捷克政府也沒有一口回絕朝鮮想要用實物抵債的要求,只是表示希望能夠以方便轉手的鋅抵債。
另外,拿實物抵債的國家還有俄羅斯。1996年,俄羅斯正式承認繼承沙俄時期所欠下的債務,但當時的俄羅斯也沒有錢還債,最後俄羅斯主動提出可以用武器抵債。
畢竟在冷戰時期,前蘇聯為了和美國競爭,研究製造大批武器,不管是飛機、坦克還是防空導彈,俄羅斯都有一大把。
一些歐洲小國看俄羅斯實在沒有錢還,就選擇同意俄羅斯用武器抵債。最終,捷克挑了3架米-35戰鬥直升機,還要求俄羅斯負責18個月維護,並將其改進為北約標準;而匈牙利則挑選了反坦克導彈抵債。
不管是放棄了國家主權,還是以物抵債,至少這些國家都有還錢的意願,但如果有一些國家就是不想還錢該怎麼辦呢?
非要當“老賴”,看俄羅斯如何應對
放眼全球,非要當“老賴”的國家似乎有2個,一個是撒潑打滾就是“沒錢還債”的阿根廷,另外一個就是總想著怎麼“賴賬”的印度,不過,最後債權人都以各種手段至少要回來了一點錢。
對於阿根廷,債權人禿鷲基金直接將阿根廷軍艦“自由號”堵在了海灣裡,聲稱阿根廷政府欠債不還,要“沒收”軍艦抵債。
這要是換成一個大國,可能直接就打起來了,但是禿鷲基金背靠美國政府,阿根廷惹不起,最後透過多方斡旋籌措了8000萬“保釋金”才贖回軍艦。
而對於印度,債權國俄羅斯要回來的錢就更多了。眾所周知,在前蘇聯時期,為了拉攏印度,蘇聯大方地借了大筆資金給印度,後來蘇聯解體,印度就開始盤算著怎麼“賴賬”了。
從前文也可以看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受到了重大的打擊,他們自己都還不起錢了,當然指望著把印度的這筆“外債”收回來還錢。
不過,印度一開始以蘇聯解體為由想直接“賴賬”,後來看實在賴不掉,就趁著盧布大幅貶值的機會,用盧布還債,資料顯示,印度大概僅僅用了300萬美元,就償還了當初前蘇聯上億美元的債務,可以說是坑了俄羅斯一把大的。
戰鬥民族當然不可能自己吃這個虧,印度人可能也沒想到,俄羅斯最後還能透過賣軍火的方式把錢再“要回去”。
俄羅斯對印度一直想成為一個大國的野心心知肚明,於是就抓住印度這一心理,聲稱要將退役航母“戈爾什剋夫”號送給印度。
想要將印度洋變成“內湖”的印度,當然是十分需要航母的,當時印度只剩下一艘被英國淘汰的航母,而且最多隻能“支撐”到2010年,因而他們正在急切地尋找賣家。
雖然俄羅斯表示航母改造重修、裝備艦載機的費用都需要印度自己承擔,但能夠省下一大筆購買航母的費用,印度還是覺得自己撿了個大便宜,欣然接受了俄羅斯的航母。
這種“天上掉餡兒餅”的好事,普通人可能都會想一想是不是“陷阱”,不過印度常年受到美國和俄羅斯兩大勢力的拉攏,似乎並沒有多想。
2004年,俄羅斯和印度終於敲定了相關合約,在這份總價共15億美元的交易中,航母的維修費用高達9.7億美元。
沒想到的是,俄羅斯在維修改造航母的過程中“事故頻發”,不僅航母延期1年才正式交付,維修費用也從9.7億美元上漲到23.5億美元的天價,這麼算下來印度可算是把之前欠蘇聯的債務股連本帶利一起“還”給了俄羅斯。
而且,即使耗費巨資進行了維修,該航母在服役後依舊事故不斷、多次發生火情,還有軍官因此犧牲,總的來說印度這筆買賣可算是虧大了。
所以,即使是主權國家,也別想著可以欠債不還,畢竟債權國總有辦法能夠把錢要回去,耍小聰明之後,吃虧的可能還是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