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餘年前的明朝,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遠跨重洋,抵達中國大陸,憑藉自己對地球的認知,繪製出了一幅《坤輿萬國全圖》,這便是世界地圖的雛形。
長期以來,我們的思維模式被侷限在由這幅“古地圖”演變而來的橫板世界地圖中。
近年來,人類開始嘗試從一個全然不同的角度,即利用“豎版地圖”重新認識世界,將南北半球間的國家關係、資源分佈以及戰略前景等因素更為直觀地展現在世人眼前。
“豎版地圖”的重大意義
傳統的橫版世界地圖分為以太平洋為中心的“東半球版”和以大西洋為中心的“西半球版”,無論是哪一種,都更清晰地向讀者展示了東西半球間的關係,而忽略了南北半球,甚至還會造成視覺錯誤。
例如,在橫版世界地圖上,澳大利亞位於廣闊的太平洋中,看似是與兩側的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平行。
然而在豎版世界地圖上,澳大利亞大陸卻是被南極洲、非洲和南美洲大陸環繞的,它的面積也比橫版地圖上大得多。
圖 橫版世界地圖(東半球版)(郝曉光主編,湖南地圖出版社2014年出版)
部分學者認為,地球儀的存在能夠就解決這一類問題,因為它的角度可以任意改變。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創新研究院郝曉光研究員對此表示,地球儀雖然能夠很好地瞭解世界,但從任何一個方向看去,它都只能將一半的地球展示給人們,缺乏整體觀測性,且不便於攜帶。
圖 郝曉光
郝曉光透過分析指出,橫版地圖是一種“經線世界地圖”,它可以抽象為將一個蘋果豎著切開然後扯平,這必然會導致南北極的整體形態發生變化,甚至連它與周邊地區的相互關係也會模糊不清。
豎版地圖作為“緯線世界地圖”,不僅能夠解決南北極形態變化的問題,還能清晰地向讀者展現南北半球的地理關係,繪製與普及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郝曉光先生潛心鑽研,耗費十年光陰,終於在2013年出版了自己研究繪製的首張豎版世界地圖。
在研究豎版地圖如何繪製的過程中,郝曉光詳細分析了區域佈局,他認為,既然橫版世界地圖主要分為東、西半球兩版,那麼豎版世界地圖也應該由南半球版與北半球版組成。
因此地圖的中心就變成了南極洲與北冰洋,整個世界的格局與各個國家關係也需要我們重新認識。
圖 橫版世界地圖(西半球版)(郝曉光主編,湖南地圖出版社2014年出版)
一直以來,中國印製的橫板地圖都是將南海諸島的比例尺放大,以插圖的形式標註在地圖的右下角。
而在最新出版的豎版地圖中,中國的南海領域將採用與其他地區相同大小的比例尺,且不再作為插圖展現。
這有助於讀者直觀地瞭解中國的疆域,尤其是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更對維護我國的海洋主權安全與領土完整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圖 豎版世界地圖(北半球版)(郝曉光主編,湖南地圖出版社2014年出版)
對此,中國方面也明確表示,不必對豎版地圖做出的改變進行過多解讀,中國對待南海問題的態度始終都是堅定而明確的,不會出現任何改變。
在豎版世界地圖中,地球被沿著緯線“切開”了,南極洲彷彿一隻大洋正中的白孔雀,北冰洋也由北部的邊緣位置變成了“世界中心”。如果將橫豎兩版地圖合放在一起,人們就可以完整地觀察世界。
一段時期以來,由我國科學家創新並繪製的豎版地圖地圖,已經在航空航天、科學考察、國防軍事等領域得到重要應用。
圖 豎版世界地圖(南半球版)(郝曉光主編,湖南地圖出版社2014年出版)
“世界中心”——北冰洋
從豎版的世界地圖上看,北冰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意義。
全球氣候變暖對北冰洋地區的航運造成了巨大影響,但在軍事專家看來,北冰洋新航線也降低了北冰洋的天然安全屏障價值,具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北冰洋航運價值逐漸擴大,加劇了北冰洋地區的大國競爭。
出於地理上的原因,透過北極地區是從東西半球到另一半球的最短航線。
為此,許多探險家前仆後繼,打通了歐亞大陸與北美大陸之間的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二戰期間,英美為了向蘇聯輸送戰略物資,開闢了北極航線。後者成為了同盟國與蘇聯聯絡的重要交通渠道。
北極航線起點一般是冰島,終點主要是蘇聯北方的兩個港口,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航線由1941年9月28日開通,由英國和蘇聯海軍聯合掩護。
至1945年5月,同盟國向蘇聯先後派出三十七支護航船隊和37艘單獨航行船隻,共計743艘運輸船,損失85艘。
2007年至2008年是國際極地年,新一輪的北極主權爭議也再次響起。
俄羅斯在北極點下海床插旗之後,加拿大總理相繼宣佈,將在北極地區新建一個軍事訓練中心和一座深水港。
美國也計劃於2008年在阿拉斯加北段的巴羅觀察站建立季節性基地,部署直升機、小型船隻或者固定翼飛機,用於執行海上搜索、救援等任務。
北極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發展地區,日益成為各國“政治交鋒”的一大戰場。
中美戰略對峙“新局面”
豎版世界地圖在科技、軍事等方面應用廣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美戰略對峙新局面的產生。
從科技層面分析,豎版地圖為中國北斗系列導航衛星的研發,提供了重要參考。在豎版地圖誕生前,由於受到衛星發射與執行成本的限制,科學家們給出的導航覆蓋範圍是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重點考慮太平洋。
北斗衛星的覆蓋範圍雖然超出了中國國界,向東延伸了5000多公里,但是北部覆蓋範圍卻只涉及到了中國版圖的最北端,嚴重忽略了北冰洋的重要性。
在橫版世界地圖上,美國在中國的東面,然而豎版世界地圖顯示的卻是美國在中國的北面,兩國之間的最短線路應該是橫穿北極,而不是跨越太平洋。
因此,我國科研人員在北斗系統的研發過程中,藉助豎版世界地圖,將其覆蓋範圍向北拓展,不再侷限於太平洋上空 ,這對掌握與“對抗”美方的各項不善舉動,也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在軍事方面,中國與美國的戰略對峙,將出現新概念,中美兩國不再只通過太平洋觀察對方的軍事活動,雙方會進一步加強北冰洋地區的軍事部署,導彈發射路徑也會作出相應的改變。
部分海外軍事專家指出,中國的N—6系列遠端戰略轟炸機,可以在飛機腹部安裝彈道導彈,這樣不僅可以精準攻擊千里以外的目標,還能夠有效實現突防。
同時,依據豎版世界地圖可知,導彈若是經由北極上空抵達美國,飛越更短的路程,精準率也會大幅度提升。
在極特殊情況下,如果我們遭到了美國的核威脅,考慮在中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基地發射導彈,我們對美國作出核反擊的最短路線比現存的橫穿太平洋路線短了將近8000公里,這也為我國的國家安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中美對峙的“中間者”
位於北冰洋沿岸的俄羅斯在中國與美國的戰略對峙中,也扮演著一個“中間者”的角色。
在豎版世界地圖中,北冰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地區,近年來,北冰洋地區的開發、北極航線的開通以及大量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發現,使得世界上許多國家加緊了與北冰洋沿岸最大國家——俄羅斯的合作,中美兩國戰略對峙的“新概念”,也在它們與俄羅斯的關係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資源戰略上,由於北冰洋的資源儲量十分豐富,現有石油約900億桶,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百分之十三,天然氣47萬億立方米,約佔全球的百分之三十。
在儲量如此豐富的非可再生資源的誘惑下,美國先發制人,已經著手在其靠近北冰洋的阿拉斯加洲開採天然氣。
為了獲得更多的石油開採權,近年來,美國不斷對俄羅斯進行惡意打壓與制裁,使俄羅斯出現了嚴重的能源滯銷問題。
對此,中國也不甘落後,一方面也想透過擁有更多北冰洋地區石油開採權的方式,與美國“對峙”,另一方面又希望在這一特殊時期鞏固我們與俄羅斯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從未終止與俄羅斯的合作。
兩國合資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專案經北極航道將天然氣運送至中國,縮短了7000多公里的航程!
這對資源缺乏的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好訊息。
中國在中美雙方的商業發展戰略對峙中,也略勝美國一籌,北冰洋航線的進一步開拓,還具有極其重大的商業意義。
由於北冰洋溝通了歐美與亞洲,前者絕大部分都是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速度驚人,在東亞的日韓同樣也是。
於是,仿照我國古代就有的“陸上絲綢之路”與“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模式,中國與俄羅斯意圖攜手開通新時代“冰上絲綢之路”。
兩國這一決策意義重大,“冰上絲綢之路”一旦開通,不僅能夠幫助中國開闢一條通向歐洲的新商路,而且可以帶動俄羅斯東部廣闊荒涼的西伯利亞地區的商業開發實現互利共贏。
倘若美國這些國家不再進行惡性壟斷與商業競爭,而是攜手打造北冰洋經濟圈,那麼這一地區的經濟將會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態勢,此舉不僅能夠給這些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可以藉助“冰上絲綢之路”拉動發展中國家的商業發展,實現多元化發展。
北極地區的開發與發展不僅涉及到北極圈周邊各國,還對各國的合作與世界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我國會在北極問題上發揮積極的建設作用,始終堅持以環境保護與合理利用資源為主,強化科研的主導作用,與積極參與開發保護的各國一道,保護北極、開發北極,為北冰洋地區的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