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最黑暗的歷史
我們現在對於老外私生活很混亂的各種印象,都是那輪橫跨10年以上的大滯脹所導致的。
從1968~1980年的大滯脹時代,人性的掙扎暴露無遺。
不僅如此,在越戰的背景下,整個發達國家的社會亂象不斷呈現,讓人眼花繚亂。
從紐約的格林尼治村行為藝術到歐美玩性解放,從法國的“五月風暴”到後現代主義運動,從德國的城市紅軍到伊朗的白色革命……
可以說,今天我們所親眼看到的西方主流文化,絕大多數都是1968~1980年大滯脹時代遺留下來的。
也因此,不理解經濟史,根本不可能理解文化、政治、社會生活。
更為關鍵的是,我們中國從改革開放至今也就40年多一點,根本沒有經歷過實體經濟危機。
上一次我們所經歷的實體經濟危機,那是上世界20年代末至30年代,當時我們還在打仗,市場經濟也沒有完全融入我們的社會。
因此,當前中國絕大多數人腦海裡的經濟危機就是次貸危機那種形式,即,只關注金融市場,根本不知曉實體經濟危機為何物。
事實上,如果我們在1969年年底美股暴跌的時候去詢問當時的美國人,人家也未必認為自己在什麼實體經濟危機中。
而且,整個1968~1980期間,美股還有過幾波牛逼呢,大家看看下面的標普500指數。
如果我們再把1968年美聯儲超級刺激下引發了一年多美股暴漲也算進去,整個大滯脹期間,美股大張大合,光看歷史資料還真的看不出當時的人有多痛苦。
也因此,這個事情再次作證了A森一直以來的觀點:
60年一遇的實體經濟危機,切勿簡單用金融市場的表現去評估,那是大錯特錯的。
金融市場的漲跌是最容易看到的訊號指標,但是,對於實體經濟危機而言,根本不準。
——————————————
實體經濟危機,本質上就是本輪技術革命的紅利吃完了,人不得不應對這樣的局面。一般而言,無非兩種方式:
- 經濟基本面要下行,人強行刺激,導致GDP(收入)停滯,物價(成本)飆升,這就是滯脹;
- 經濟基本面要下行,人沒有強力刺激,導致GDP(收入)崩盤,物價(成本)通縮,這就是大蕭條。比如,上世紀30年代。
1966年,當歐洲經濟出現了嚴重挑戰的時候,美國人日子其實是很好過的。甚至,當時很多議員還提出了各種福利制度提高的建議。
可是,僅僅到了1968年,技術革命紅利就吃的差不多了,越戰又放大了美國的財政危機,歐洲和日本放大了美國國際貿易赤字的規模。
這種情況下,美聯儲堅持認為要刺激。
所以,1968年的貨幣大刺激,就像2020年初那樣,直接讓美股爽爆天。
但是,在美聯儲暫停貨幣刺激後不久,其整個美股行情還是在1969年年底結束了,美股直接轉入熊市,很多人習慣性做多,虧的親孃都不認識。
於是,美國經濟和就業形勢再次嚴峻起來。
怎麼辦?
當時信奉凱恩斯主義的美聯儲堅持認為,通脹是暫時的,通脹也不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在滯脹魅影剛剛出現後,其堅定的抉擇是重新放水。
標普500在1970年7月至1972年12月再次進入被刺激中的拉昇,而且,還出現了兩個新的市場現象:
- 美版“茅指數”走強,白馬抱團
- 美股科技股開始受人青睞
期間,1971年尼克松還宣佈佈雷頓森林體系結束,相當於變相賴賬,引發美元指數走軟。該措施也極大的提振了美股再次走強。
反觀這個時候的全球實體經濟,產能過剩不斷嚴重,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物價全面飆升。
需要指出,巴菲特是在1969年美股爆倉前的高位大幅減持倉位,此後整整5年都沒有怎麼交易股票,哪怕當中美股有過一波牛逼到爆的行情。
————————————————
好不容易美股的財富效應讓大家在失業和物價飛漲中情緒穩定一下,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
瞬間,全球物價開始急速飆升,經濟開始斷崖式暴跌,國與國之間的產業鏈戰爭也開始啟動。這裡面,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日美第一次產業鏈戰爭。
本質上是實體經濟完全爆倉,大量企業嚴重虧損,經濟形勢全面惡化。
這波打壓下,美股出現了久違的暴跌,美國實體經濟危機徹底傳導給了美國金融市場。
於是,1974年,美聯儲再次放水刺激,反正他們跟國會說,通脹不是央媽可以管理的。
巴菲特也是在這個時候重新開始進入美股市場。
這波經濟修復,大概用了接近兩年。
可是,好景不長,美聯儲稍微放緩了一下刺激力度,馬上美國經濟就進入了過山車階段。
我們從上圖可以看到,這種過山車的原因是:
美聯儲一會兒刺激,經濟就起來;美聯儲一會兒不刺激,經濟馬上就下來。
直到70年代末第二次石油危機再次來臨,經濟全面崩塌,實體經濟完全陷入困境。
但是,請大家看看下圖,我們會馬上看出來,1976年以後,哪怕當中發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美股總體指數表現非常穩健。
這主要還是由於前期美股暴漲暴跌已經把估值洗的乾乾淨淨的!
在大滯脹的背景下,美股估值相對合理,也沒有什麼好反覆洗的了,美股也就在經濟斷崖式的走勢下,反而走勢非常穩健。
這再一次告訴我們,大滯脹與金融市場的表現完全不能直接掛鉤。
————————————————
那麼,實體經濟危機看什麼?當然是就業和物價兩個維度一起看。
下面這張圖是10年期美債當時的走勢,作為全球資產之錨,這個指標還是非常直觀的可以給我們實體經濟的真實寫照。
顯而易見的是,1968年以後,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不斷上攻,甚至一度達到12.73%的高位。
我們今天看到美債達到1.6%都哇哇叫,當時是現在的N倍啊。
作為全市場融資成本的基準線,融資成本不斷飆升,實體經濟還能有什麼好風景?
這背後就是市場不斷對通脹預期進行炒作,美聯儲高頻次救市則是真正的助推器。
真正獲益的是美國的國債,相當於12年裡,用通貨膨脹洗掉了3/4的債務。
如果我們看這12年,這場危機不是時間軸上的一個“點”,而是一條“線”。
當時的人根本說不清楚這到底算不算是經濟危機,反正就是日子特別難過,而且越來越難過。
可是,站在今天,所有教科書和經濟史都會告訴你,1968年以後,全球進入12年的大滯脹時代。
用巴菲特的話說,經濟史嚴重低估了這場危機的衝擊力度。
也正是因為日子實在太苦了,美國人帶頭開始搞毒品、性解放、行為藝術,繼續上馬路搞遊行,英國人則不斷在本性暴露。
實體經濟危機,從來是人類歷史是最殘酷的歷史時期。
上一輪是大滯脹,至今發達國家都是人渣滿地爬。
再上一輪是二戰,直接掛了幾千萬人。
這就是大自然的新陳代謝,極為殘酷,又是自然法則。
大滯脹告訴我們,不要緊盯金融市場來做評判,而是以物價、就業、GDP、美債收益率作為關鍵指標去評判。
需要指出,大滯脹12年是美國財政刺激和貨幣刺激輪番上場的時代;而1980年開始成功遏制大滯脹,也是財政和貨幣同步收緊所致。
相當於是人為製造了一場蕭條,來對沖全球刺激遺留下的資源錯配惡性迴圈。
而如今,滯脹再次來襲的時候,美國財長耶倫竟然公開說,滯脹是美聯儲貨幣政策才能管理的,與財政部無關。
既然如此,那麼,本輪滯脹的衝擊波只會更加瘋狂。
千萬不要忘記,上一次能夠輕鬆走出大滯脹是因為全球年輕人特別多,大家吃苦耐勞、扛得住壓力,才在80年代能夠走出來。
現在全是老傢伙,年輕人也不生孩子了,誰來扛滯脹這顆雷呢?
從這個維度來看,本輪全球實體經濟已經開始,要想好好收場,恐怕絕非易事。
搞不好,最後還是要飆血的~
危機已來!
實體的噩夢,背後是全球範圍的人間慘劇。
國與國之間,你死我活,才是人間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