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戰爭,從武王伐紂,代商建周,到武昌起義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統治,期間跨越三千年,幾乎囊括了所有有重大影響的著名的戰爭。透過這些戰爭,讓我們瞭解了一個王朝的建立與滅亡。
1.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之戰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之戰可以說是古代投入人數最大的戰爭,沒有之一,不算高句麗一方,僅大隋一方三次征戰投入的兵力就超過了兩百萬,民夫運輸後勤等人數更是兵力的兩倍左右,部隊長度可綿延近千里,僅第一次征戰隋朝就損失軍隊超過34萬。征討高句麗的戰爭勞民傷財,嚴重損害了大隋的國力,導致了大量的農民軍起義,是隋朝滅亡的最重要原因。
2.長平之戰
雙方兵力:趙軍約45萬, 秦軍約60萬, 共計約105萬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事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此次戰爭雙方投入兵力過百萬。在戰爭中,趙王急於求勝,中了秦國的離間之計,棄用讓秦國頭痛不已的名將廉頗,而啟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棄用了防守戰略而組織向秦國發起進攻。白起假裝潰敗,誘敵深入,並截斷敵人的退路,將趙軍困在長平使其彈盡糧絕,最後,趙括戰死,四十萬趙軍被秦軍活埋。這一戰,使原本實力極為強大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中原大地再無人能抵擋秦軍的腳步,大大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程序。
3.秦滅楚之戰
雙方兵力:秦軍約60萬,楚國約40萬, 共計約100萬
秦滅楚之戰或稱滅楚之戰,是秦王贏政二十年至二十四年,在征討六國戰爭中,秦軍攻滅楚國和越國贏政勢力(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大部等地)的作戰。秦軍最初20萬結果戰敗,後60萬兵力再次攻楚才取得勝利。滅楚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疲敵制勝的典型戰例。秦軍改正了輕敵冒進的錯誤,採取“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的作戰方針,是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4.安史之亂
雙方兵力:唐朝約45萬 , 叛軍50萬 ,共計約95萬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歷時七年最終安史之亂最終結束。安史之亂,造成了社會混亂、藩鎮割據、邊疆不穩、經濟重心南移,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重大不良的影響。
5.淝水之戰
雙方兵力:東晉約8萬人; 前秦約80萬,共計約88萬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的影響。
6.鄱陽湖之戰
雙方兵力:明軍20萬, 漢軍65萬,共計約85萬
鄱陽湖之戰又稱鄱陽湖水戰、鄱陽湖大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 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即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滅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
7.白溝河之戰
雙方兵力:建文帝:60萬 ,朱棣:10萬,共計約70萬
朱棣於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朱隸經幾次大戰消滅建文帝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攻下帝都應天(今南京)。靖難之役”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場皇帝和藩王之間的內戰,是明朝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一次政權爭奪戰,不僅導致了明朝皇位歸屬的改變,也極大影響了此後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由於南京的建文帝影響較大,在政治上考慮,作為朱棣大本營的北平更加適合作為帝都。故考慮各種因素後,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朱棣改北平為北京,名順天府,建北京城、建宮殿、疏通漕運等;直到永樂十八年,北京皇宮(即紫禁城,故宮)和北京城建成。
8.垓下之戰
雙方兵力:漢軍約50萬 , 楚軍約10萬,共計約60萬
垓下之戰是漢高帝五年,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一天不到的時間便全殲十萬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9.彭城之戰
雙方兵力:楚軍3萬 , 漢軍(包括諸侯聯軍)56萬,攻擊約59萬
彭城之戰在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發生,是楚漢戰爭其中一場大戰。彭城一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更扭轉了項羽四面楚歌,孤立無援的政治局面,重新佔據楚漢戰爭的主動權。創造了古代戰爭中速決戰的典範,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10.鉅鹿之戰
雙方兵力:楚軍約5萬 諸侯聯合軍約10萬 , 秦軍約40萬。共計約55萬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現邢臺市平鄉縣)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經此一戰,秦朝已名存實亡。而項羽破釜沉舟,在各諸侯軍龜縮於壁壘中時帶頭以楚軍猛攻秦軍,帶動諸侯聯軍殲滅秦將主力,如此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