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34歲的鐵凝去看望年邁的冰心,在兩人談話時,鐵凝透露出自己仍然獨身。
冰心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催促鐵凝成家,而是如有玄機一般地說出了七個字:“你不要找,你要等。”
冰心老人的話給了鐵凝很大的安慰,即便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過了三十歲還沒有結婚都會承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很大壓力,更不用說是在90年代了。
那麼鐵凝究竟是何許人也,又為什麼能夠擁有面對輿論壓力的勇氣呢?
出身名門
1957年,鐵凝出生在北京。鐵凝並不姓鐵,因為父親的筆名姓鐵,她索性一脈相承。她的父親鐵揚是一位著名的油畫和水彩畫家,母親則是一名聲樂教授。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鐵凝從小就對藝術更加敏銳一些。但是跟父親、母親選擇的藝術道路不同,比起音樂和繪畫,她更加熱愛文學。
那時候,其他小朋友都喜歡在戶外玩耍,但是鐵凝卻總是悶在家裡閱讀,她喜歡從書籍中獲得樂趣。
由於女兒喜歡讀書,鐵凝的父母乾脆在家裡為她設定了一間小小的書房,為她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
有句話說得好:“閱讀於童年,受益一生。”年少的鐵凝在書籍中獲得了豐富的養料,這為她日後成為作家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16歲那年,鐵凝已經不滿足於閱讀別人的世界了,她想著手創造自己的世界,那個時候,她寫出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會飛的鐮刀》。
雖然這篇小說文筆青澀,但是人物形象卻十分鮮明,當時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集
鐵凝高中畢業後,母親想讓她去文工團做文藝兵。在那個年代,文藝兵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
但令家人沒想到的是,鐵凝卻有自己的打算,她準備“上山下鄉”。
鐵凝相信,廣袤的農村一定會讓她對生活有更深的感觸、賦予她更豐富的靈感。她說:“我覺得一箇中國的作家,如果對鄉村你不屑於去了解,你可能會寫出漂亮的小說,但是你不會真正刻骨銘心地瞭解中國這個民族和這個社會。”
就這樣,因為對理想的堅持,在18歲那年,鐵凝毅然決然地去了河北省保定地區博野縣張嶽大隊插隊,成為了一名知青。
知青歲月沒有辜負鐵凝的選擇,在農村對人物細緻的觀察和大量素材的積累,為日後鐵凝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7年,全國高考恢復。在農村已經待了兩年的鐵凝也像無數知青一樣,對大學校園充滿了嚮往。
她將幾份手稿寄給了北大中文系,詢問自己的水平是否有資格報考北大。不久她收到回信,老師們對她的作品非常滿意,期待她的報考。
夢想的院校願意對鐵凝敞開大門,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欣喜的事。
但是,一些看好鐵凝潛力的作家卻對她當時想離開農村的想法表示反對,他們問鐵凝:“你希望成為北大的畢業生還是一位傑出的作家?”
這讓鐵凝陷入了沉思,儘管當時父母強烈表達了希望她回到校園讀書的想法,但是經過深思熟慮,鐵凝決定繼續留在了農村。
當時鐵凝不過20歲,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女孩就敢於做出這樣的決定,她對文學赤城的熱愛和性格中的堅定執著可見一斑。
鐵凝在農村一待就是4年,直到1979年,她才到保定地區文聯的《花山》編輯部擔任小說編輯。
在務農期間,鐵凝並沒有因為繁重的勞動而放棄寫作,她在《上海文藝》、《河北文藝》等文學期刊發表了幾部短篇小說。
順利的職業生涯
回到城市後,在農村積攢的創作熱情加上良好的創作條件,鐵凝的作品開始呈現井噴的趨勢。
1982年,鐵凝創作出短篇小說《哦,香雪》。這篇小說獲得了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讓她開始在文壇中嶄露頭角。
之後,鐵凝接連創作出《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玫瑰門》、《大浴女》等小說,成為了文壇的一匹黑馬,1997年,她的散文集《女人的白夜》還榮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
自此,鐵凝名聲大振,她的創作生涯從此一路高歌。接下來她的作品5次獲得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國家級文學獎,小說、散文獲中國各大文學期刊獎30餘項。
至今為止,鐵凝創作了小說、散文、電影文學劇本上百篇,總計300餘萬字。
而且,她的作品被譯成英文版、日文版、法文版等多種譯本遠銷海外。由於鐵凝在創作上的優秀表現,她被作協領導所看重。
1996年,鐵凝當選為河北省作協主席;2006年,鐵凝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成為繼茅盾、巴金之後的第三位作協主席,也是中國作協50年曆史上的首位女性主席。
中國作家協會不僅是一個社會團體,也是一個國家正部級單位。
茅盾53歲擔任作協主席,巴金則是80歲時才走馬上任,而鐵凝這位新任的“中國文壇的女掌門人”,此時不過49歲,可以說是非常年輕了。
對於這個結果,鐵凝謙遜地表示:“我認為我是優秀的。但是,還有一個但是,就是和我同樣優秀的,比我更優秀的作家,還有很多。對於這個結果,只能說是我的榮幸,就是非同尋常的榮幸。”
遲來的婚姻
雖然在事業上成就斐然,但是鐵凝的婚姻卻遲遲沒有著落。難道是因為她相貌醜陋嗎?
不是的,鐵凝舉止端莊,長相秀美,汪曾祺曾在文章中這樣描寫鐵凝:
“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兩腿修長,雙足秀美,行步動作很敏捷、輕快,眉濃而稍直,眼亮而略狹長,清清爽爽。”
這樣一個美貌、單身又身居高位的女性,因為工作需要,在公共場合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公眾和媒體對她私生活的揣測也愈演愈烈。
但其實這種壓力,鐵凝早就感受過了。三十多歲的時候,她曾與冰心有過文章開頭的那一幕的對話。
冰心對她說:“你不要找,你要等”,這七個字鐵凝一直記得,並且相信自己會等到對的人。
鐵凝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所以並不會為流言改變自己的想法。
對於種種猜測,她站出來回應道:“我並不是一個獨身主義者,有過感情經歷,也差點就進入婚姻,但最終都沒有成功。”
沒有適合結婚的年齡,只有適合結婚的物件。鐵凝雖然也向往幸福的婚姻生活,但是如同她筆下的女主人公一樣,在感情生活方面,鐵凝倔強又驕傲地秉持著寧缺毋濫的原則。
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鐵凝說:“我寧願沒有,也不想要一個湊合的婚姻。”
要找到一個適合結婚的人是很困難的,正因為深知這種難處,所以鐵凝並不強求,但所幸上天眷顧,她還是等到了。
2007年4月26日,鐵凝與華生登記結婚。
“華生是誰?”當聽到這個訊息後,作協的很多人都露出疑惑的表情,沒聽說國內有這樣一名作家啊。
原來華生並不是作家,而是一名經濟學家。他1953年出生在江蘇南京,在武漢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有過在國外留學的經歷,還是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兩人結婚時他正在燕京華僑大學擔任校長。
如此正統的學院背景似乎與鐵凝的經歷大相徑庭,而且經濟學與文學好像也相差甚遠,但事實上,兩個人有著非常多的共同點。
在那個年代,鐵凝曾在農村插隊4年,華生也曾在蘇北淮安下鄉插隊,而後還在工廠務工,直到1977年高考恢復,才回到校園。
此外,兩個人還有共同的愛好。鐵凝喜歡閱讀,華生也十分享受閱讀的樂趣。兩個人都喜歡蘇州評彈,會被曲調哀婉的《釵頭鳳》所打動。
在生活習慣上,兩個人也有很多的共同點,比如說兩個人都喜歡散步,晚上愛喝粥,都討厭抽菸等等。
正如華生所說:“我們走到一起挺晚,但確實是一見如故,好像打小就認識。”
而且一位認識他們夫婦的人也認為,謙和博學的華生,非常適合鐵凝。
總之,兩個人郎才女貌,天生一對。鐵凝沒有辜負這麼多年的等待,她終於等到了一位如意郎君。
她說:“一個人在等,一個人也沒有找,這就是我跟華生這些年的狀態。”
幸福的感情生活
對於相識、相戀的過程,兩個人都閉口不談,他們只否認了流言中“一見鍾情”的說法,華生曾說:
“一見鍾情就不正常。一個人在我們這樣的年齡,有我們這樣的閱歷,能真正開始一段情感之旅,不容易。”
兩個年過五十的人,勇敢地結為伴侶,這其中除了燃燒的激情外,必定還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長久的磨合。
有人說他們早在90年代時就已相識,也有人說2000年之後他們才得以見面,不論事實究竟如何,可以窺見的是,兩個人的結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這個人就是我要找的,是我一生要跟他相依為命的人。”鐵凝對華生的評價,樸實且真誠。
在2007年五一長假前,他們兩個各自從家裡拿了戶口本,在北京擁堵的交通中緊趕慢趕,終於成功趕在了民政局下班前登記結婚。
出來的那一刻,鐵凝情不自禁地說了一句:“啊,我結婚了。”
雖然在這場婚禮來得很晚,但是兩個人婚宴卻辦得十分簡單,在結婚當天,他們只擺了一桌酒席,邀請了幾位親朋好友。
鐵凝向同事宣佈自己結婚的訊息時也沒有大張旗鼓,只是在假期過後,在每一間辦公室裡放下了一包喜糖。
她用這種簡單的方式正式向大家宣佈——我結婚了。
雖然在人生的後半段才走入婚姻的殿堂,但是兩個人非常契合,一同出現在公共場合時,望向彼此的目光中都飽含著脈脈情誼。
由於夫妻二人都曾在東南大學求學,在2012年,東南大學建校110週年之際,他們向學校聯名捐贈1100萬元,用於資助貧困學生。
這次捐款他們沒有匿名,本意是鼓勵校友為母校做貢獻,沒想到一片好意卻招來了麻煩。
一位作家和一位學者,憑什麼能夠拿出這麼多錢呢?一時間流言蜚語紛紛,媒體和公眾開始對身為作協主席的鐵凝進行了很多惡意的揣測。
其實華生早在90年代便下海經商,被譽為“中國最有錢的經濟學家”,身家十分豐厚,怎麼會拿不出這筆錢呢?
面對這些猜測,他在媒體極力澄清:“她不要行政權力,連一分錢都沒批過,這種情況下怎麼貪啊?”對妻子拳拳維護之情可見一斑。
面對捐款引起的風波,華生覺得很愧疚,但是鐵凝卻沒放在心上。
多年來,她身居高位,經歷過的惡意揣測遠不止這些,對於現在的她來說,有一個願意呵護自己的人,遠比謠言重要得多。
華生在接受記者訪問的時候,被問及“今生最幸運的事是什麼?”
他眼帶笑意地說:“遇見了對的那個人。”
鐵凝在參觀《紅字》作者霍桑的故居後也曾感慨:“好的婚姻能使一個人起死回生。”
因為對幸福的婚姻生活心存期待,所以鐵凝才能耐得住長久等待的寂寞。而因為沒有在歲月中失去愛的能力,所以他們才能對彼此的相遇心懷感激,迎來如今幸福的家庭生活。
至今為止,鐵凝和華生的婚姻已經走過了14年,依然恩愛如初。鐵凝的一生致力於文學創作,她不但收穫了成功的事業,而且等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美好婚姻。
所以,在沒有愛情的時候,我們也無需慌張,更沒有必要因為到了年齡應該結婚,而去和一個不適合的人將就,努力耕耘自己的理想,等到理想之花盛開的那天,說不定愛情也會不期而至。
參考資料
[1]中國作家網,2006年11月15日,《訪中國作協主席鐵凝》
[2]《人民文摘》,2012年第5期,《鐵凝:50年等待,愛情花開》
[3]中國江蘇網,2012年5月16日,《華生鐵凝夫婦向大學捐贈1100萬,婉拒命名教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