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提大唐盛世,繞不開大唐雄主李世民、李治父子還有中間亂入的女帝武則天。
這三人,老子李世民打下基業不說,還打下來偌大聲望,讓天可汗成了橫絕天的代名詞,更讓大唐聲威遠播四海。
夫妻倆李治和武則天也不遑多讓,兩人合力讓影響大唐的關隴貴族勢力近乎退出大唐中樞,高宗時代,大唐版圖進入巔峰期,隨後到女帝武則天時代,大唐更是繁盛無比,名臣輩出。
一個風華絕代的女帝,用自己的雄才大略最早踐行了“女效能頂半邊天”。
這才是古代女權主義的集大成者。
武則天晚年,女帝本人在一場並不必要的神龍政變後黯然退位,留下無字天碑讓後人評論。
隨後時代進入了二進宮的唐中宗李顯、唐殤帝李重茂、唐睿宗李旦時代。
這三個帝王任職時間都不不長,李顯當了五年帝王就去了,任內最大成就是,讓韋皇后做大,讓太平公主聲望日隆,進而埋下唐朝內亂隱憂,這隱憂在後續成了他兒子唐殤帝李重茂的傷痕,小皇帝繼位僅一個月,就遭遇政變便宜了李隆基的老爹唐睿宗李旦。
這政變,就是年少英武的李隆基配合自己姑姑太平公主弄的,物件則是韋皇后為首的一幫諸如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大唐女性。
接連三個女權主義者的故去,讓大唐終於恢復了點男性雄風,唯一剩下的太平公主,也在唐玄宗登基後的先天二年(713年),因為涉嫌謀反,被賜死家中,陪葬乾陵。
唐玄宗就是這樣一個在女人堆中摸爬滾打,最後成為勝利者的存在,大唐女性厲害啊!
擺脫了女性束縛後的唐朝,終於在唐玄宗帶領下迎來了又一波高峰,只是這高峰和低谷,卻在一個時代同步,真是殊為可惜!
一:英明天子
唐玄宗實事求是地說,是一個帝王素質極高,天賦過人的帝王。
晚年因為怠政引發的“安史之亂”根源,更多是國防壓力引發的軍事部署問題造成的。
他早年間的做派,諸如誅殺韋后,賜死太平都算得上果斷決然,很有帝王氣概,這樣的氣概,在大唐王朝中應該說僅次於李世民。
除了英武果決之外,他的早中期用人也很得當。
早年間任職大唐宰相的人,都是能臣幹吏,而且任職時間都不算長,除了後期的李林甫外,沒有超過三年任期的。
從這點上看,李隆基深知宰相權大的弊端,如果任期太久,容易尾大不掉成為憂患。
大唐就在這樣英武的帝王帶領下,在無數宰輔諫言下,一步步走向了巔峰,成就了盛世。
換言之,“開元盛世”的主導者,從來就不是那一任宰輔,反而是唐玄宗本人。
能當主導者的人,在眼見帝國蒸蒸日上後,難免會有得意忘形,進而小看天下英雄變得自信無比。最後這自信,害了晚年的李隆基!
原因無他,再英明的帝王,也難逃晚年糊塗,因為精力跟不上而讓帝王貪圖安逸。
這貪圖安逸的體現就是,帝王心術和晚年怠政。
二:帝王心術和晚年怠政
這兩大因素讓晚年的唐玄宗,基於怠政心理,還有帝王心術的算計,開始任用甚至縱容李林甫專權和楊國忠的妄行。
深諳政治制衡的唐玄宗自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道理,以這個道理為前提,他認為,只要自己能把持大局,誰當這個宰輔並不重要,只要足夠聽話,能力差不離就可以了。
這從唐玄宗晚年的一件趣事就能看出來。
晚年的唐玄宗對李林甫排斥異己,其實心知肚明,在侍臣問他:那為什麼還用他那麼久?
時唐玄宗的回答是沉默以對,這沉默的背後,原因昭然若揭,帝王心術是你能尋思的嗎?
你這個侍臣都尋思清楚了,我這個帝王還咋當?
由此可見,唐玄宗需要的不是邀名取直,諫言獻策的大臣,反而是聽話乖巧的李林甫。
讀書人認死理,脾氣上來了,帝王是很痛苦的,這點上唐太宗晚年也受不了,唐玄宗跟太宗差不多,當然也受不了。
除了這之外,李林甫精明的政治手腕,還有深諳帝王心思,讓他成了唐玄宗的最好助手和背鍋俠。專用李林甫,透過控制一個人,控制整個朝堂,這就是唐玄宗的算盤。
如果真出了問題,那就拿李林甫開刀,也是唐玄宗的算盤,其實這道理後後世大明帝重要嚴嵩一樣。唯一讓唐玄宗沒想到的是,這李林甫看似老實其實算計也很多,居然反過來監視皇帝,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忽悠的唐玄宗一愣一愣的。
直到最後唐玄宗依舊沒有清算李林甫,反而是等到李林甫壽終正寢之後,讓誣告李林甫的楊國忠當了新一任宰輔。
至於為何,因為唐玄宗看到很清楚,這楊國忠能力比不上李林甫反而更好控制,危險更少。
這兩人輪換做大,還有受控,足見晚年唐玄宗並不糊塗反而很清醒,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人。
大唐也就在唐玄宗如此算計下,內政上一直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不過這內政雖然相對穩定,但對外軍事上卻問題多多,而這一切的根源,則和大唐政策,還有受到的威脅有關。
三:開邊政策和吐蕃威脅。
唐玄宗時代,是大唐天下布武的時代,當了帝王之後的唐玄宗跟漢武帝相似。幾乎從未停止過進攻和對外戰爭的步伐。
這點上,《舊唐書》記錄得很清楚。開元天寶何以為盛世,跟大唐的武功分不開關係,雖然唐玄宗執政前期偶有敗仗但並不傷筋動骨。無數對外戰爭,讓大唐影響力輻射更廣。
人口大量增加後的土地不足,雖然漸漸瓦解了曾經助力大唐輝煌的府兵制,可唐軍的戰鬥力不降反增,但這募兵制的弊端,也埋下了後續動亂的隱患。
唐玄宗中後期的時候,募兵制成了主流,就讓節度使對於軍隊控制力越來越強,虛內實外的軍事部署格局,還有放權舉措,讓唐朝埋下了安史之亂的隱憂和爆發。
安史之亂無疑是盛唐從盛變衰的重大事件。
一場持續七年多的動亂,讓唐朝人口銳減,疆域大範圍潰縮,節度使更是橫行無忌。
那麼安史之亂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其實追溯歷史看,或許吐蕃才是關鍵!
看地圖可知吐蕃和大唐長安的位置。吐蕃是離大唐都城長安最近的強大勢力,他的存在時刻威脅關中的安全,這地緣格局就註定了唐朝必須時刻防備吐蕃。
李世民時代,打了一架後透過和親讓吐蕃消停了一段時間,但消停也就松贊干布時代,後續的吐蕃時刻威脅唐帝國安全。
唐高宗時,唐朝在東北區域贏得了輝煌勝利,直接滅了高句麗,解決了東北方的威脅。但是受制於吐蕃的威脅,唐朝在解決了高句麗統一遼東之後並沒有進一步擴張,而是將精兵強將部署在西線防備吐蕃。
這也是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東北方向一直戰略收縮的根源。
穩守進取,是高宗時代和武則天時代大唐對外策略,可這國策在唐玄宗繼位後發生了變化。
唐玄宗主政之後,致力於開疆擴土,先後和突厥還有吐蕃爆發戰爭,打得都很順,反而是在東北區域跟契丹等族的戰鬥中遭遇了挫折。
這就讓唐玄宗有了心理陰影,基於擔憂西北大考慮,還有財政消耗的考慮,唐玄宗開始對東北區域的節度使放權,透過擴大節度使軍事力量和自主權,構築東北方向的防禦緩衝區,讓節度使成了帝國屏障。
原因無他,唐朝防禦重點從不在東北方向,反而是在能切實威脅長安安全的西北吐蕃方向。
這也有政治舉措為證,唐玄宗時代,曾經將先輩佔據的大同江南岸領土給予盟友新羅,就是大唐力有不逮,在東北戰略收縮的因果。
四:錢穆論宋朝國防,道出大唐弊端。
東北區域的戰略收縮,讓大唐國防中心從東北轉移到西北,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用兵舉措。
安史之亂前數年的大唐,打了不少大戰。
比如跟阿拉伯帝國在怛邏斯的戰爭,後續的石堡城之戰,還有徵討南詔的戰爭,這一連串戰爭雖然勝多負少,但兵馬錢糧的消耗都是實打實的。
除了這之外,為了遏制吐蕃勢力,唐朝還先後對河西、安西等地的吐蕃盟友進行軍事行動,削弱吐蕃的影響力。
那個時候的大唐兵制,前文說過,已經從府兵制變成了募兵制。
關於募兵制,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在論述後來宋朝國防政策時曾說過一段深刻的話。
募兵制下,軍隊要保持戰鬥力,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去進攻。
按照錢老的說法,大唐軍隊可謂目標明確,就是四面出擊!
這也是募兵制的優勢,給錢當兵要你幹啥就幹啥,跟唐朝前期讓府兵出征方便多了。
唐玄宗的問題或許就是,目標太多,軍隊太給力,結果引發了四面出擊,消耗大量國力。
這點上也很容易弄明白,大量兵士的招募,勢必影響農業生產,消耗國家財富和糧食儲備。
安史之亂前的大唐,無歲不戰,年年都在進攻,大軍駐紮在外,耗費無數,讓大唐中樞兵力空虛,圍繞吐蕃的軍事行動,還有其他軍事行動,不斷牽扯大唐的精力和國力。
以至於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核心關中,居然要臨時招兵對付叛軍,因為精銳都在外征戰,短時間內回不來。安史之亂初期,擔當防禦重任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帶領的都是新兵蛋子!
唐宋一對比,同樣是募兵制,一個是堅守都城防禦,弄出來百萬禁軍,一個是四面出擊,無歲不戰,讓唐宋的結局深具因果特色。
宋朝穩健的國防策略,讓他沒有任何動亂隱憂,結果因為外敵而亡。
唐朝進取的國防策略,讓外敵疲於應付,結果一場內亂造成盛世轉衰。
如果這兩個國策能結合起來該有多好啊,但太多理想化的國策,幾乎實現不了。
為了保障長安安全,大唐防禦重點只能是西北區域,東北為了穩住局勢的放權,讓河北節度使做大就成了必然,唯一可惜的是,唐玄宗放權的物件錯了。
盛世時的四面出擊,目標明確寸步不讓,這就是唐玄宗後期的最大軍事弊端。
穩重一點何至於此!
尾聲:
安史之亂的爆發,史料上說法不一,有人說安祿山原本是想等唐玄宗去世後再造反,結果卻被楊國忠逼反了。
由此可見,這唐玄宗雖然老,雖然有點糊塗,但餘威尚在足以震懾宵小之輩。
但這餘威尚在也僅是尚在而已,安祿山的野心不會因為這而改變,除非唐朝改變遏制吐蕃,四面出擊的國策,穩守中央,有所作為,可是這貌似不符合唐玄宗性格和當時的大唐氣質。
歷史上無數明主晚年昏庸的很不少,離唐玄宗最近的李世民,不也被詬病晚年糊塗,求仙問藥得長生嗎?
春秋時的齊桓公,任用三奸讓齊國霸業消解不也是嗎?
戰國時趙武靈王,輕率當趙主父弄趙國兩分不也是嗎?
南北朝南梁武帝,信任侯景自己卻晚年淒涼不也是嗎?
相較於這數位帝王的橫死,退位當太上皇的唐玄宗還算幸運的,只是這安史之亂卻讓大唐氣質生變,影響深遠到改變整個華夏曆史,這就是他控制不了得了。
由此可見,帝王位置不好當啊。
除了非自然死亡太多之外,要當一個英明的帝王,一輩子英明就要時刻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才有善終可能。
指望輕鬆一點,弄垂拱而治,除非制度健全如明朝,或者甘當傀儡如東晉,要不然都是取死之道,更何況就連垂拱而治也不見得有好結果。
所以啊,還是唐玄宗祖爺爺李世民說得好:
若崇美以廣德,則業泰身安;若肆情以從非,則業傾身喪。且成遲敗速者國基也,失而復得難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帝範》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崇尚美好和高尚的事,則帝位會穩定生活也會安定,如果大肆放縱自己,從事各種不好的行為,則事業會受到威脅和傷害。建立政權很難,失敗卻很迅速,這是帝國基業不穩的表現,基業不穩失去江山會很容易,得到地位很難,需要上天(萬民)的幫助,如此難,哪能不珍惜,不謹慎啊?
《帝範》這本書,是唐太宗晚年寫給後世子孫的精心之作,總結了李世民一生治國經驗,如果後世子孫能學好,唐玄宗真正認真看過,或許唐玄宗晚年不就不會如此了。
寫到這裡,唯有痛惜,痛惜於歷史,痛惜與過往,痛惜與人性。
克己復禮難上加難,更何況握有天下的帝王,或許這就是成敗之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