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 ),簡稱二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帝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僕從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0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 ,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
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激化了德意日國內矛盾;它們先後在世界各地發動一系列侵略性戰爭。亞洲、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後,德軍於1939年9月1日向波蘭發動進攻。隨後英、法對德宣戰,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蘇聯建立“東方戰線”,英法進行“靜坐戰”。德國進攻法國後,英法聯軍被迫敦刻爾克撤退。法國淪陷後,戴高樂繼續開展對德鬥爭。德國按照“海獅計劃”進攻英國,展開不列顛之戰。德國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侵蘇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對日宣戰。1942年,反法西斯國家透過《聯合國家宣言》等加強團結。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國戰敗,成為重要轉折點。9月8日,義大利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 戰爭最後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戰勝法西斯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其影響廣泛地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個層面。 二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名 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 地 點 歐洲,東亞,東南亞,北非,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
參戰方 反法西斯同盟國: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 VS 法西斯軸心國:納粹德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等 結 果 反法西斯同盟國勝利 參戰方兵力蘇聯約2200萬
美國約1400萬
英國約1200萬
德國約1700萬
日本約700萬傷亡情況共約7000萬人死亡
共約1.3億人受傷
主要指揮官富蘭克林·羅斯福、約瑟夫·斯大林、溫斯頓·丘吉爾、蔣介石、阿道夫·希特勒、裕仁、貝尼託·墨索里尼性 質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開始標誌德國閃擊波蘭轉折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歐洲戰場),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太平洋戰場),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戰爭損失5萬多億美元戰後世界格局雅爾塔體系外文名World War II別 名二戰(簡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