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在1992年6月,俄羅斯第一批蘇-27SK重型戰鬥機交付中國。由於這批蘇-27對當時國內空軍戰鬥力有極大提升,後來的衍生型號又在國內開枝散葉,使得這往往被認為是,兩個國家在軍事領域合作的開始。但事實上,在此之前的1991年,國內就已經獲得了同樣來自北方的米-171運輸直升機。而從1991年到2001年的30年之間,兩國在軍事領域的合作規模、持續時間,在全球軍火交易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在這30年間的發展脈絡,也可以使得外界對於兩個國家在未來的軍事合作,有著更加清晰的認知。
▲國內裝備的蘇-27SK重型戰鬥機
從1991年到1996年,是兩國軍事合作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由於國內的採購資金相對較少,早期對俄羅斯先進裝備的接觸也比較少,同時國內部隊的需求及國產軍事工業的發展脈絡還在調整中。使得這一階段購買的裝備型號較少,數量較低,費用也不太高,並且有相當一部分是透過以貨易貨的方式支付。概括地來說,大致有48架蘇-27重型戰鬥機,4個營的S-300遠端防空系統,60架米-171中型運輸直升機,以及2艘“基洛”877型常規潛艇。比較有意思的是,重型戰鬥機、常規動力潛艇、中型運輸直升機及遠端防空導彈這“四大件”,也由此構建了兩國在軍事領域合作的主要框架,並一直持續到很久之後。
▲米-171是個很經典的型號
從1996年到2006年,是兩國軍事合作的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第一階段的三個不足已經全面改善,因此採購的裝備型號、數量以至於最後的採購金額都大幅上升。其中,空軍在之前採購蘇-27的基礎上,又引進了蘇-27SK戰鬥機的組裝生產線,最終生產了105架,也就是後來的國產殲-11A戰鬥機,同時又引進了28架蘇-27UBK,用於殲-11A的訓練,後來還購買了100架在蘇-27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其中有24架交給海航)。此外,米-171的採購依然繼續,國內在2001年和2003年分兩批共採購了約60架,同時有少量的“道爾”M1型野戰防空系統,也進入國內陸軍服役。而海軍則是在之前採購“基洛”級潛艇的基礎上,又分兩次採購了10艘“基洛”636型潛艇,並引進了3M54E“俱樂部”潛射反艦導彈。此外,還在局勢出現波瀾的情況下,以22億美元引進了4艘“現代”級驅逐艦。
▲空軍裝備的蘇-30MKK
當然,作為“四大件”中的最後一個型號,S-300遠端防空系統仍然是國內引進的主要裝備,在第二階段又購買了6個營,其中還有4個營是S-300的終極型號S-300PMU2。在這些裝備之外,加上附屬裝置,及武器彈藥、零部件、後勤維護、人員培訓等,兩國在軍事領域合作所帶來的貿易額直線攀升,僅2005年雙方的裝備交易額就超過30億美元。但總的來說,仍然是在第一階段的是“四大件”基礎上衍生,只是規模、型號更加豐富。比如說,空軍在蘇-27、蘇-30戰鬥機之外,還採購了一批供殲-10A和早期殲-11B使用的AL-31F發動機,海軍也採購了兩套“裡夫-M”遠端艦空系統,應用於051C型驅逐艦。
▲國內引進的S-300發射導彈
而2007年到2013年,是兩國合作的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合作規模比起上一階段直線下降。一般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國內在第二階段的大量採購之後,需要消化來自俄羅斯的大批先進武器裝備所導致的,畢竟,採購裝備並吸收其先進技術,一直是國內引進裝備的核心理念。而事實上,國內也在這期間,成功在引進的蘇-27、蘇-30基礎上,衍生出殲-11、殲-16系列戰鬥機。海軍後來誕生的039A型潛艇,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基洛”級潛艇的部分設計理念。更不用說國產紅旗-9遠端防空導彈,正是在S-300交付之後,效能才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唯一有點讓人意外的是米-171運輸直升機,在當時這款直升機潛力幾乎被挖掘殆盡,並且陸軍已經先後發展了,直-8和直-20兩款中型直升機的情況下,對米-171的仿製淺嘗輒止,也是,“四大件”中,在第三階段唯一繼續採購的裝備。總的來說,在第三階段,消化吸收成了國內軍事工業發展的主流。
▲殲-16是引進發展的傑作
而2014年到2020年是第四階段。在一開始,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就受當時國際局勢影響,有一定波動。同時,其新一代武器裝備已基本成熟,因此雙方又開始了新一輪合作。從表面上來看,這輪採購幾乎完全是第一階段的升級版本。分別是24架蘇-35戰鬥機、5個營的S-400遠端防空系統,新一代“拉達”級常規動力潛艇,以及經過進一步升級的米-171SH直升機。這四款裝備,與第一階段的蘇-27、S-300、“基洛”級潛艇、米-171有著肉眼可見的聯絡,只是效能更強、價格更貴、採購規模更大,但背後的真相併沒有那麼簡單。
▲米-171SH是米-171的終極型號
首先,“拉達”級常規動力潛艇的採購確有其事,並且也得到了俄羅斯生產廠家的確認,然而,由於“拉達”級潛艇的技術遲遲不能成熟,甚至一直得不到俄羅斯海軍的認可,因此國內的採購訂單最終取消。而國內雖然在2018年收到了全部24架蘇-35,但國產殲-20隱身戰鬥機也在2018年前後逐漸成熟,並批次生產,如今服役規模已是24架蘇-35的數倍之多,繼續採購蘇-35幾乎已經沒有可能。
▲殲-20的生產規模已經很可觀
而與殲-20之類似的是,國產紅旗-9B遠端防空導彈,目前其陸基和海基型號均已大規模應用。按國內今年航展上展示的紅旗-9BE(紅旗-9B出口型)資料來看,最大射程可達到260千米,雖然距離俄羅斯S-400的最大400千米射程還有差距,但考慮到紅旗-9BE作為出口型號與自用型號的差距,以及俄羅斯裝備進入國內時,不可避免會出現的效能衰減,實際區別其實有限,因此,後續採購S-400可能性,也同樣是微乎其微。
▲航展上展示的紅旗-9BE基礎效能
只有米-171的採購仍然繼續,國內在2019年一口氣購買了100架各型米-171改進型號,這也是國內航空工業目前比較短缺的領域,在國內與米-171對標的直-8L產量仍然沒有達到理想高度,而米-171效能可靠且非常便宜的情況下,確實有進一步採購的價值。總的來說,在雙方合作的第四階段,國內雖然表面上繼續採購了“四大件”的最新型號。但後續發展證明,國內的採購訂單,更多的是在國產型號還未成熟時的備用措施,隨著國產軍事裝備的迅猛發展,後續採購規模早已不復之前的高度。
▲米-171仍然非常活躍
目前,俄羅斯軍事工業在大型轟炸機、核潛艇、重型運輸直升機和重型武裝直升機等領域,仍然有國內暫時沒有追上的技術優勢。當然,國內在隱身戰鬥機、先進無人機、大型水面艦艇、先進預警機等領域,也已經達到了超越俄羅斯的高度。因此,互惠互利、互相合作,應該是雙方在下一階段的發展的主題。而事實上,在前一陣剛剛對外界正式公佈的AC332AHL重型直升機,恰恰是兩者在重型直升機領域的合作。隨著時間的流逝,兩國進一步在其他領域的合作也勢必會越來越多,而這種對雙方都極為有利的合作模式,也勢必會比以前那種單方面出口的模式更加穩定,更加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