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防科技》2021年第4期,P111-116
作者 :薛穎,房超
核心觀點
- 基於數學基礎的人工智慧技術具有“不完備性”,人工智慧並不能完全模擬人類的智慧,因此軍事智慧化發展一定會存在邊界限制。
- 用“封閉性”原則將技術創新發展限定於未來高戰場需求匹配度的軍事智慧化產品開發是極為必要的。
- 透過武器裝備“六性”和武器裝備作戰試驗與鑑定,可以合理化引導軍事智慧化的邊界探索。
隨著機器學習、資料庫、自然語言處理等核心技術快速發展,人工智慧技術迎來了第三次發展熱潮,其軍事化應用在海灣戰爭後也迎來了快速發展,但與國際上其他軍事強國相比,我國的軍事智慧化發展還處於起步和探索階段。
在我國,人工智慧技術在軍民應用市場已然呈現出“民用優於軍用”的發展態勢,這種情況下,“技術嘗試應用於場景”是軍事智慧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模式,技術發展當前已顯現出技術增長點隨機發散和重點技術領域不聚焦的特徵。未來人工智慧技術在軍事應用中應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軍事智慧技術的持續創新發展是系統性、高可用性、高可靠性和高可信性的。因此為了增強對“為軍所用”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的評價能力,推動高需求匹配度的核心技術發展,應儘快對軍事智慧技術設定清晰評價指標,建立完善效能評價體系,探索人工技術的軍事應用邊界,使其在一定範圍內收斂有序發展。
當前機器學習研究中最成功的、影響最大的兩種經典思維“基於模型的暴力法”與“基於元模型的訓練法”體現了“以數學原理為基礎的機器思維”的本質,根據“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推理,其技術本身也就承襲了數學的“不完備性”,即人工智慧並不能完全模擬人類的智慧,因此人工智慧技術在軍事場景應用中,必然要探索可以區分“可用不可用”和“好用不好用”的邊界限制條件。透過“封閉性”準則將人工智慧技術創新發展的開放性問題轉化為研製軍事戰爭未來戰場中高需求匹配度的軍事智慧化產品的封閉性問題,是進行軍事智慧邊界探索的合理化路徑。
在探索人工智慧技術軍事應用的邊界問題上,要考慮具體的邊界設定基準,這裡提出兩個基準:(1)人工智慧技術的物化裝備產品是該技術的必要載體;(2)人工智慧技術的物化裝備產品必須是可檢測質量以及可鑑定效能的。第一個基準是軍事智慧化最基本的基礎,一切脫離開裝備的軍事智慧化都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第二個基準給出了智慧化應用於軍事領域邊界的探索路徑,對於細化軍事智慧化邊界問題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探索路徑。
人工智慧技術的物化裝備產品必須是可檢測質量以及可鑑定效能的,可以透過武器裝備“六性”(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測試性、安全性和環境適應性)和武器裝備作戰試驗與鑑定來引導開展軍事智慧化的邊界探索。透過對多感測器資料融合技術、無人機叢集技術、人機協同技術和群體智慧技術這四類技術應用於軍事的實際案例分析,發現軍事智慧化的多樣性使得“六性”指標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武器裝備質量判定的權重比例存在差異化,必須清楚分析智慧化武器裝備的典型特性,對“六性”指標體系進行權重分級,合理化制定相應指標,保證智慧化武器裝備的質量評估,可以限定其可用性邊界;智慧化武器裝備本身具有的“五性”特徵增加了其試驗與鑑定的測試難度,要對智慧化武器裝備作戰試驗與鑑定體系進行評估調整,合理化制定評估指標,可以限定其有效性和適用性邊界。
編輯|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