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6月5日,張發奎、新桂系組織的反蔣聯軍佔領長沙,三天後又進佔嶽州。
這是張桂軍氣勢最盛的時候。按照預定計劃,他們將直取武漢,最後與馮、閻會師於中原。可是就在張桂軍準備向湖北推進的時候,閻、馮卻給李宗仁和張發奎發來了一封電報,稱“本軍”(指晉軍和西北軍)已與蔣軍血戰數月,行將獲得勝利,武漢是“本軍”給養之地,如“貴軍”(指張桂軍)先到,請向下游發展,共同會師南京,驅逐蔣介石。
究竟是會師武漢,還是會師南京,這可是一個關係著戰略方向的大問題。李宗仁和張發奎不免心生躊躇,動作也變得遲疑起來,而黃紹竑率領的斷後部隊又沒能按時跟上,使得前後部隊出現了嚴重脫節。
趁此機會,蔣介石急調陳銘樞麾下的蔣光鼐、蔡廷鍇部(又稱蔣蔡軍)出韶關入湘。蔣蔡軍一入湘就佔領衡陽,從而截斷了張桂軍的後路。
為消除後方隱患,張桂軍主力只得退出長沙,回師衡陽,這就給南方戰事增加了許多新的變數。
閻、馮(其實主要是馮)未入武漢就把武漢當成“本軍給養之地”,自然是認為在他集重兵於平漢線後,打垮第三軍團將易如反掌。事實也的確如此。六月十日,馮玉祥下令在平漢線上發動全線進攻。激戰僅兩晝夜,第三軍團就已被打得搖搖晃晃,露出了自己雜牌軍團的虛弱本色。
再有毅力和韌勁的人,如果老是吃敗仗,也會心虛。蔣介石亦不例外,在平漢線受挫,隴海線又無轉機的情況下,他開始運用緩兵之計劃,從幕後策動“和平運動”。國民黨元老於右任致電汪精衛,建議召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以解決黨內分歧,但是這一建議沒有得到汪精衛的同意。
“和平運動”的另一調解人是張學良。與閻、馮忙得已經顧不上聯絡張學良不同,蔣介石不管仗打得有多激烈,都從未忘記要不遺餘力地對張學良進行拉攏。
當時的東北在經歷中蘇同江之戰後,兵疲民困,加上政府腐敗,理財無方,導致經濟十分萎靡。東北有較強的軍工業體系,中原大戰後,張學良曾表示可向閻、馮出售武器彈藥,為的就是要以彈換錢,緩解東北面臨的經濟危機。
東北武器的售價較日本要高,以步槍而論,日本三八大蓋每支二十五元,東北方面的開價是其一倍以上。太原本身也有兵工廠,閻錫山便不願意再向東北購買,而吳鐵城則力主向東北定購武器,在他的建議下,南京政府先後向東北定購了十萬支步槍。
閻錫山算的是經濟帳,吳鐵城算的是政治帳,定購十萬支步槍,就等於送了二百五十萬元給張學良,默默中支援了東北財政。都說中蘇同江之戰中,是中央有負於張學良,現在也算是把這筆帳給償清了,張學良的心裡能不舒坦嗎?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兩方交戰之時,第三方肯源源不斷把武器出售給其中一方,也相對地表示支援該方。方本仁就透過東北向南京出售武器槍彈這件事,斷定張學良決不會與閻、馮合作。
中原大戰中的張學良(1)連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