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買糖葫..啊不..糖香菜串兒???
懷疑這個糖葫蘆老闆是個香菜狂魔!
雖然我也吃香菜,但是把香菜做成糖葫蘆還是過於“超前”。
我還是老實點,炒一炒山楂好了~
炒紅果是老北京的小吃,屬於帶汁的蜜餞兒。
也可以當做飯前“小菜”,用來消積開胃。
製作炒紅果的原料,其實跟做糖葫蘆差不多一樣,只不過兩者的製作方式跟成品是大不相同的。
同樣是糖跟山楂,糖葫蘆熬糖,炒紅果熬山楂!
後者不如前者那般講究糖溫,整個紅果去核,清洗乾淨,隨著冰糖這麼一頓煮,就成了。
- 食材準備 -
去核山楂500g 冰糖180g 檸檬汁15g 清水350g 幹桂花少許
一起來看看詳細的製作步驟吧
1.山楂洗淨後,用吸管去除山楂核
*山楂的頭尾先用吸管戳一下,然後再用力將山楂核慢慢推出,這樣能保持山楂果肉的完整性,煮出來成品會好看
2.將去好核的山楂用清水洗淨後,放入鍋中,加入冰糖、檸檬汁、清水,蓋上蓋子煮開後撇去浮沫,中小火再煮20分鐘
3.煮好後如果還有很多湯汁可以大火收下汁,汁可以不用收太乾喲,盛出裝盤後撒上些許幹桂花做裝飾,放涼後就可以開吃咯
*放涼後顏色會深一些哦
紅紅的果子,裹著一層潤澤的糖漿,紅裡透著亮;
壘在瓷盤上,更顯汁濃色豔。
有首唱糖葫蘆的民謠:都說冰糖葫蘆兒酸,酸裡它裹著甜,都說冰糖葫蘆兒甜,可甜裡它透著那酸...
覺得用來描述炒紅果的滋味,也有七七八八的恰當;
剩下的二二三三,可能是甜酸出現在味蕾上的先後順序。
果子入嘴先酸,再咬兩下壓出汁,柔軟無渣;
唇齒間連酸帶甜的上頭,越吃越能嚐出甜來~
炒紅果約像是熟透的冰糖葫蘆,更懂得收斂自己的“脾性”,平添了幾分溫潤;
不再是直衝衝的,但依舊保留著自己的獨有的那絲味道。
小主提示
1.吸管就用喝奶茶的吸管哦,選用材質比較硬的會好操作一些(如果吸管用到開叉後不用扔,用剪刀剪掉開叉部分又可繼續用,全程我就用了一根吸管哦),沒有吸管的也可以用筷子去核哦
2.去核後的山楂應立刻放入清水浸泡防止氧化
3.冰糖的用量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增減,此菜譜做出來的口味是酸酸甜甜的那種喲
4.沒有檸檬汁可以不放哦,不過沒有檸檬汁色澤會沒有那麼鮮豔好看
現在一說到買賣的吆喝聲,就能想到,挑著兩個擔子的小販,遊走在小巷子裡的場景。
吆喝是以前小商小販走街串巷時,推銷商品、招攬生意的一個重要環節。
每個地方的吆喝聲各有特色,吆得一嗓開,招得百人買。
以前來我們那走買賣的,多是外地的人,說起本地的話帶口音。
所以吆喝起來的咬字相當別緻,即使聽不清買的是什麼物件,光聽音就知道是哪個小販。
“來買橘~~~橙~~”
賣橘橙的是一箇中年男人,多年我仍能清楚的記住這個調調,買字最高聲,橘橙兩字拖得老~~長,雖然很響,但沒什麼生氣。
又尖又細兜不住,一高聲喊起來,在50米外的巷尾就聽得真切。
我媽有時打瞌睡聽得一驚,便說:這賣橙的估計餓了,聲音稀嗖得跟漏風斗樣。
與之相反的,是另外一個收糧食的中年女人,看著有三四十歲的樣子。
吆喝起來的聲音卻是像戲曲裡天真活潑的花旦,高聲靈脆,低音婉轉。
“米糧~~收米糧哦”
“舊糧換新粉咯”
雖然是南方的城市,不過在冬季,也能遇上一兩次來賣糖葫蘆的。
多是個大媽,舉著裹一層塑膠薄膜的草靶子,不用她叫喚,因為小孩子會高喊:糖葫蘆別走,等我去拿錢!
然後鄰里巷裡的小孩子便會隨著跑來,基本都會買上一串。
那個時候的糖葫蘆還是很少見的,錯過了這次,不知道下次是什麼時候來賣呢?
賣糖葫蘆的,是當時不用自己吆喝,也能被搶光的一個。
原先我一直以為吆喝就是這麼單調的嚎倆嗓子,後來我看電影《城南舊事》時,覺得裡頭的吆喝聲有趣,便找了一些音訊來聽,發現北方的買賣吆喝,相當的繪聲繪色。
我是記不住的,尋了幾句一起聽聽:
吆喝蘿蔔的:“蘿蔔賽梨哎———辣來換!”
吆喝酸梅湯的:“哎!酸梅湯桂花味,玉泉山的水、東直門的冰,喝到嘴裡頭涼颼颼,給得又多來,湯兒好喝。”
吆喝十三香的:“小的紙啊四四方方,東漢蔡倫造紙張,要問這紙啊有啥用,聽我來慢慢的說端詳,南京用它包綢緞,北京用它來包文章,此紙落在我的手,張張包的本是十三香;上等花椒八角料,陳皮肉桂是加良姜啊,丁香木香親哥倆,同胞姐妹是大小茴香,夏天熱,冬天涼,冬夏離不了這十三香,親朋好友來聚會,挽挽袖子就下了廚房,煎炒烹炸味道美,雞鴨魚肉是噴噴兒的香,八洞的神仙來拜訪,才知道用了我的十三香,啊哎。”
這吆喝,編唱自如,我想要是他現場賣,我聽著聽著一準買了。
現在想聽現場,我覺得可能得買張相聲票去[笑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