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確定了工廠的上線數量,備貨計劃, 採購原料數量......一轉眼,都年底了,需要開始備貨了,祝大家旺季都大賣。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昨天有小夥伴問我,私模產品是否成本很高,風險很高?我回答他說看什麼樣子的產品,不同的產品不同定義。
第一種私模是透過觀察市場類目細分產品,瞭解到整個類目產品的痛點,然後我們透過開私模,可以做出改良款,把痛點解決掉,變成我們自己的賣點,產品工藝上能夠做到更出色,這也是一種私模化。
第二種私模是自己完全不調研整個市場環境,市場類目細分產品的資料,直接就基於各種偽創新,偽需求去開私模,無形中也增加了成本,這種產品那麼可想而知成功率是0。
我們在去年年底就計劃了今年開私模26款,今年全都打造成功,也都能夠穩入TOP頭部,穩定的出單,穩定的盈利,每款產品的評分也都是在4.8評分之上。所以我一直說其實不需要看我們賣什麼產品,在前臺選品的時候,其實都能夠看到我們的產品,我們的店鋪,在於你有沒有細心去觀察,調研。
我們開私模不是盲目自信的,而是經過大量的資料調研,對產品的痛點和工藝上的改良都去做了改良和升級,成為我們的產品賣點,在我們的產品圖片和產品文案中體現出來,而不是給產品增加了偽需求的功能,偽創新,這個很重要!
你可以發現很多人都是吃了這個虧,清了很長時間的貨,後面就再也不相信什麼私模了,其實是自己的認知不夠,而不是開私模方法錯。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不要人云亦云,多去思考,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不是人人都做不到,而是你自己做不到,你就覺得別人也做不到,陷入這種思維邏輯,那麼也同樣限制了你自己的發展.....
我們其實開私模的成本一開始會有點高,因為需要先給模具費,但是我們基本三個月內也就能夠把模具費的錢要回來了,因為數量達到了一定的要求,工廠也就退回你的模具費了。產品一開始成本會比市場的大路貨高一些,因為工藝改良各方面成本高了,但是我們後期銷量上來了,成本也就能夠慢慢降下去,那麼其實產品成本可以做到比市場的大路貨價格還要低。這也是很多人的困惑,說私模產品成本高什麼的,其實賬不是這麼算的......產品品質好,口碑好,換來的是評分高,復購率高,批發單多,這難道不也是在無形中幫你節省了不少流量成本?
提起了這個事情,前幾天工廠老羅打電話找我,說聽同行講我們公司單不少,數量也可觀,看能不能接下來繼續合作。而我直接拒絕了他,工廠老羅是我們之前合作的工廠之一,合作了一年多,產品品質越做越差,經常透過偷工減料來換取利潤,思維也跟不上,經常為了品質的問題而吵起來,於是我後面決定了自己開模,不再繼續合作,因為產品品質不符合我的要求的話,我寧願不做。一個模具幾千塊,換來的是我更多的訂單,更高的轉化率,更高的復購率,難道不香嗎?
做生意做人我都一直秉持實事求是,有一說一,做產品應該是透過把產品品質做好,把利潤做到最大值,而不是反過來,透過偷工減料,而壓低成本,來獲取利潤,試問這樣子的生意能夠走的遠嗎?
貝佐斯說: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和你同臺競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麼可以和你競爭的人就很少了。因為很少有公司願意做那麼長遠的打算。”
早上有小夥伴詢問,產品lisitng突然被亞馬遜投訴導致了產品被下架了怎麼辦?
我在前面提到過,我們要定期地檢查下自己的產品listing是否有侵權詞,否則一旦被投訴侵權,產品會被下架。
我們公司自己習慣性用賣家精靈外掛的品牌檢測功能,透過在Listing標題和五點描述中自動檢測是否存在亞馬遜品牌詞,來判斷自己的產品是否有品牌侵權的可能。
點選品牌檢測後系統會自動對該Listing進行檢測,將產品標題、五點描述中存在的品牌詞顯示紅色:
我們可以點選【品牌檢測】旁的按鈕,或者直接點選被標紅的品牌詞,可以跳轉到對應的品牌首頁,檢視該品牌經營的產品類目範圍:
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被標紅的品牌詞,這都是來源於賣家精靈系統收錄的在亞馬遜上有品牌旗艦店的品牌名詞。我們在平時的運營中要保持定期排查Listing的圖片、關鍵詞、標題等是否存在有侵權詞。
被註冊的品牌商標詞,我們是不能夠把這些詞埋詞埋到自己的Listing當中,包括圖片、標題、五點特性以及詳情描述、後臺Search Term中。一旦被商標所有人投訴,你的產品造成了品牌侵權,盜用商標名。
產品是否侵權,避免listing因侵權被下架,可以透過相關網站的查詢得知,查詢的相關網站主要是:美國專利商標局 、商標 ·商標電子檢索系統 (TESS)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Google專利。
在劉潤同學的<底層邏輯>書中我第一次聽到了一個詞,那就是“增強迴路”。增強迴路:產品口碑越來越好,消費者越願意跟你購買,消費者越願意跟你購買,你就能夠積累更多的粉絲和訂單量。如此不斷增強,這是一條正向增強迴路。
幾千年來,人們給增強迴路導致的大起大落現象起了無數的名字,宗教學家叫它“馬太效應”,經濟學家叫它“贏家通吃”,金融專家叫它“複利效應”,網際網路公司叫它“指數型增長”。但是這些如煙花一樣絢爛的現象背後,其實都是同一塊“積木”——增強迴路。不管是人生還是商業,小成功靠的是聰明才智,大成就靠的是建立正向的增強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