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這麼一句話,頗受觸動:
你乾的越好,你擁有的選擇權才越大。
這裡的選擇權,既包括選擇留,也包括選擇調,更包括選擇走。
選擇權這個詞,最早是在看到一個影片的時候聽到的。
一位女教師在影片中,對孩子說,老師之所以讓你們現在努力學習,只是為了讓你們在未來,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權。
這位老師的這句話,也經常被我媳婦引用,教育我兒子好好學習。
可憐天下父母心。
其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不管是父母、妻子,還是我們自己,都想讓自己擁有選擇權。
擁有了選擇權,就意味著,不管是在什麼事情中,總是能夠按照自己的心願,去選擇自己想要的、適合自己的事情。
選擇權的對對立面,是什麼?
那就是沒有選擇權,只能被動地接受別人都不願做出選擇的選項。
舉個例子,當別人都想留隊的時候,你就是那個被淘汰的人;當別人都想退役的時候,你就是那個最後被留下的人。
一言以蔽之,你想幹的幹不成,你不想幹的都會變成現實。
是不是感覺這樣,好憋屈。
是的,沒有選擇權,只能被動接受命運的安排,而所安排的,往往是別人挑剩下的。
職業化的過程中,如何提高自己的選擇權?
無他,幹就是了。
我們都知道職業化的基本原則,是鼓勵長期服役,服役時間越長、貢獻越大,待遇保障越好。
同時,暫行規定中,除了“6+3”的基本門檻之外,也設定了門檻和淘汰機制。
之前大家說的,尉官達齡退役,將成為主流。
一方面是退役因為名額緊缺的原因,那些想早點走的,沒那麼容易了;
另一方面,年齡和銜齡都將成為門檻,到了這個檻,你要是邁不過去,那就不得不面臨退役的境況。
從留來說,只有好好幹,才能讓個人的能力素質得到鍛鍊,也才能有更多晉升,乃至長期服役的選擇權。
你可以不選擇,但是你選擇,如果沒有選擇的權利,那就只能被動等著安排,而這,基本是不可能的,或者說可能性很小,屬於撿漏型的。
鼓勵長期服役,但是想幹到退休,沒那麼容易。
從退來說,如果名額成為稀缺資源,最終帶來的結果就是對稀缺資源的爭奪。
從一級黨委的角度來看,這個名額給誰不給誰?如何平衡?如何調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
最終的結果,自然是選擇那些好好幹的。
這樣,既能調動大家工作積極性,也營造了兩個的工作氛圍和晉升環境。
好好幹才能退役,這並不是悖論,而是現實發展的必然趨勢。
那些妄圖透過不好好幹,甚至考核不合格來達到退役的,最終只能讓自己遍體鱗傷。
從調來說,今年的選調中,不少崗位就要求有基層主官工作經歷,或者有什麼工作經歷,有哪方面的特長和經驗。
這些都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要靠自己紮紮實實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取得的結果。
作為越來越看重經歷的職業化,想要讓自己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唯一能做的,就是豐富經歷。
不管未來如何,不管自己有什麼想法和打算,記住一點,先把本職幹好,剩餘的,就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努力和付出。
當然了,提高選擇權,也是方方面面的,幹是最基本的,但也不是傻幹,一門心思,不管不顧的幹,大部分也不一定有好結果。
抬頭看天,低頭看路,發揮好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最終提高自己的選擇權。
或許,有人會說,不就是幹嗎,好像誰不會是的。
然而,現實中,卻很容易出現一種這樣的現象,尤其是在一些風氣和氛圍不太好的單位,越是那種肯幹的,越是與這個單位格格不入,甚至最終都得不到啥好處。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這麼看:
1、你不能決定這個單位成為什麼樣的單位,但是你可以決定你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2、幹工作既是為單位,更是為自己,你不可能永遠在這個單位,離開誰你擁有的只有你自己的能力;
3、所有的背景和資源,都是他人或者他人的長輩努力出來的結果,單純抱怨和羨慕毫無意義;
4、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唯一可以依靠的資本,就是自己的努力;
5、努力了,你可能沒有太多的選擇權,如果不努力,你更不可能擁有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