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往往是與歷史、地理以及人文緊緊綁在一起的,從鴨子的各種做法上就可見一斑。每一種鴨子的做法,都深深烙印著其所在地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風貌。
對於閩南人來說,薑母鴨、鴨肉面線、四物番鴨湯等,是熟悉又踏實的家鄉味道,是儲存在歲月裡的生活與記憶。
天氣一天一天轉涼,可愛的小鴨子也前赴後繼地從養殖場被端到人們的餐桌上,好吃替代可愛成了它們新的形容詞。
中國人吃鴨的歷史悠久,早在數千年前,人們就開始吃鴨了。
把鴨做成食物,在文獻記載中始見於周代《禮記·內則》:“弗食舒鳧翠。”鳧,是鴨的別名。春秋時期甚至出現過“吳王築以養鴨”的“鴨城”。戰國時《楚辭·招魂》記錄了用少量汁水烹製野鴨的做法。
南北朝時,《食珍錄》及《齊民要術·養鵝鴨》中則提到當時流行"炙鴨",即"烤鴨"。北宋時,汴京城內的飯館內已開始流行吃烤鴨。元代時,《飲膳正要》記載的“燒鴨子”指的也是烤鴨。
到了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吃鴨的風氣愈盛,袁枚的《隨園食單》裡記錄了各種鴨菜,如蒸鴨、鴨脯、掛滷鴨、幹蒸鴨、野鴨團和徐鴨等。可見在古代,鴨子就以各種美味的姿態融入了中國家庭的一日三餐。
鴨鴨這麼可愛(好吃),當然得好好研究下怎麼吃了。幾乎全國各地都有專屬的吃鴨方法。在中國吃鴨版圖裡,北京烤鴨、南京鹽水鴨、樂山甜皮鴨、江西啤酒鴨、廣東燒鴨、廣西檸檬鴨、湖南醬板鴨、蘇滬八寶鴨......都是美食榜上赫赫有名的主。
而我們的閩南薑母鴨在眾鴨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在閩南眾多的鴨子食用法中,就屬它最有名氣。它最早發源於泉州,而後傳遍了整個閩南地區。據《中國藥譜》及《漢方藥典》兩書所記載,薑母鴨原是一道宮廷御膳,相傳為商代名醫吳仲所創,後來流傳至民間,成為了一道名菜。
在秋冬時節,一家人圍坐桌前吃上一煲熱氣騰騰的薑母鴨,濃郁姜香,瞬間就能驅走寒氣,那種“過齒難忘”的鮮美,是無數閩南人的童年味道。
薑母鴨有幹、湯之分,臺灣地區的薑母鴨近似湯煲,而閩南一帶則習慣幹香的吃法。
薑母鴨到底是“薑母+鴨”,還是“姜+母鴨”呢?在閩南人身邊,幾乎都會有個鬧過“薑母鴨=姜+母鴨”誤會的外地朋友。其實“薑母鴨=薑母+鴨”,薑母沒有生薑的腥辣,不會蓋掉主角鴨的風頭,又給舌尖帶來了一點點刺激感。
在愛吃鴨子的中國人群體中,閩南人在全國絕對排得上號。閩南人對鴨鴨的寵愛,大概體現在幾乎一年四季都能在餐桌上看到它的身影(鴨鴨:這種寵愛我並不想要)。基於這種寵愛,我們掌握了無數種做掉鴨鴨的方法。除了被做成薑母鴨,鴨鴨在閩南還有很多複雜的“死亡方式”。
在冷颼颼的日子裡,閩南人通常會吃上一碗暖胃的鴨肉粥。鴨肉湯煲得粘稠,米粒糯綿不爛,鴨肉的葷香都化爛在粥裡。
與鴨肉粥相似的做法,還有冬粉鴨、鴨肉面線、鴨仔面等。這幾者的靈魂都在於湯,湯熬得好,這些食物的味道便出來了,但它們的湯頭又有所不同。
在一些傳統老店裡,冬粉鴨的湯往往要大鍋熬上十個小時,熬到鴨的精華營養都融於其中,湯的顏色清清淡淡,上面只浮著淺淺的一層鴨油。將泡軟的冬粉放入碗中,碼好鴨肉、冬菜、撒上蔥花,倒入湯頭,就可以開始美滋滋地嗦粉嘬湯了。
鴨肉面線的湯頭一般是“四物”,即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不同的店有各自的配方,也有人會選擇其他中藥材放入湯中熬製。鴨肉則選用正番鴨或小番鴨,配上的是閩南純手工製作的面線。當鴨肉面線端上桌,一瞬間,鼻腔便充盈著濃濃的鴨肉香和淡淡中藥味。
鴨仔面的湯,首先要先取鴨骨架熬高湯,再加入鴨血、炸豆乾、蘆筍等輔料。和粉面搭配的鴨肉先滷後燻,一碗鴨仔面便能同時享受滷水鹹鮮與高湯清甜。
主食羅列完了,還有閩南人擅長的各種鴨肉煲湯。四物番鴨湯,顧名思義就是四物加正番鴨一同細緻慢熬。在閩南,普遍認為正番鴨最營養,正番鴨肉硬皮薄,更需花時間來換得鴨肉軟爛,湯汁飽滿,才能入味。
與廣東人一樣愛煲湯的閩南人最知道如何應季而食,如果說冬天是適合吃四物番鴨湯的季節,到了苦夏,則要換成清潤的菜鴨水薑湯。“冬吃蘿蔔夏吃薑”中的“姜”指的就是水姜。即便討厭吃薑,但想必你不會輕易拒絕甘辣清爽的菜鴨水薑湯。
在炎炎夏日也適合喝上一碗白鴨湯,對於閩南人來說,它是解暑祛溼的食療妙方。類似於四物番鴨湯,白鴨湯也用中藥來提味,以枸杞、黃氏、當歸、熟地、香藤等十幾種藥材來慢火熬煮番鴨。
要說煲湯方式最特別的要數溢鴨湯了,在煲湯過程不加一滴水,而是採用隔水蒸的方法,來壓出鴨肉中最珍貴的精華湯汁。
閩南人吃鴨,連鴨血也不會放過。南京人會用鴨血做一碗鴨血米粉湯,閩南人則會直接將鴨血連同糯米做成米血糕,閩南話中則叫做“料[liau⁶]”或“米料[ᵐbi³ liau⁶]”。當然,米料不只有鴨血米料,還有豬血米料。和鴨肉一起燉煮的米血糕,吸收了鴨肉的精華,比鴨肉還好吃。
在閩南隨處可見各種鴨店,除了上述提到幾種做法,還有炸得金黃香脆的爆烤鴨、鹹香油潤的滷鴨、有滋有味的白斬鴨等......
我們從每一隻鴨子身上發掘出的各種吃法,都帶著閩南風味,也是閩南人的家常味道。也正是因為如此,一鍋薑母鴨、一碗鴨肉面線,亦或是四物番鴨湯,或許都可以慰藉身處異鄉的閩南人,將他們帶回久違的故鄉,喚起與這些食物連結的記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