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運動是人體運動功能的基石,而關節運動又與肌肉伸縮、骨骼運動、關節囊功能、力量傳遞、神經控制等多個因素相關。在種種因素共同影響之下,每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狀態下,每個關節的活動度各不相同。也正因為如此,讓關節活動度評估成為運動康復及糾正性訓練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合理的關節活動度是神經肌肉精準控制和身體力量自如收放的關鍵所在。以膝關節為例,合理的屈曲角度為140度,伸展和側屈角度均應為0,如果大於或小於這個範圍,就要考慮是否存在活動度不足或活動度過大的問題(想象一下,如果膝關節過伸或出現側屈,恐怕是要出問題的)。
主動關節活動度和被動關節活動度的概念
根據關節活動驅動力的不同,可將關節活動分為主動關節活動和被動關節活動兩種方式,於是就出現主動關節活動度和被動關節活動度兩個不同的概念。
所謂主動關節活動度,是指我們主動透過肌肉收縮排行關節活動時所能達到的幅度。主動屈曲肘關節使手掌與上臂靠近就是一個主動關節活動,從肘關節伸展狀態到肘關節屈曲終末點所經過的弧度就是肘關節屈曲的主動關節活動度。
被動關節活動度則是指自身不發力、在第三方的幫助下進行關節活動所能達到的幅度。關節被動活動時肌肉是鬆弛的,關節的活動範圍不受肌肉形狀及收縮能力的影響,也不會受到拮抗肌自主抑制和原動肌互動抑制功能的影響,活動範圍通常略大於前者。
主動關節活動度和被動關節活動度的區別
一般情況下,主動關節活動度要比被動關節活動度略小,這是因為關節在做主動活動時會受到同側處於收縮狀態的肌肉的影響,還會受到對側拮抗肌的牽拉。舉個例子,主動的肘關節屈曲可以達到160度,在160度附近時,小臂會受到收縮的肱二頭肌的阻滯,還會被肱三頭肌牽拉;但如果在另一隻手的幫助下進行肘關節屈曲,屈曲幅度通常還會增加5度左右,這是因為上面的兩個干擾因素都不復存在。
但也並不總是如此,當關節的主動活動度與被動活動度相同時,要考慮關節本身是否存在物理損傷;當關節的主動活動度大幅小於被動活動度時,要考慮原動肌的力量是否有缺失、拮抗肌是否過於緊張;當關節的主動活動度和被動活動度均小於常規值時,應考慮是否已經出現運動功能綜合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