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功也叫內氣,也叫中氣,也叫真氣,普通百姓中也叫元氣。它無形無象無聲無跡無色無味,非經長期練功不會有感覺。未練者和初練者聽來跟說空一樣,即使是經過長期鍛鍊的人,因個人的體質、脾性之不同其感覺和體會也不同。(正因為如此才是大師們玩兒深奧的空間)前輩拳家說過:“中氣最難名”。無法說得細微、具體,所以只是“略談”。
這裡所說的內功,不是硬氣功的內氣,也不是發氣給人治病的那種氣功。這裡所說的是練武功所得的內功,老百姓中可以稱作“元氣”的那種內功。它不是口、鼻吸入肺裡的空氣,卻與呼吸密切相關。它是借“體展心靜,氣沉丹田”的腹式深呼吸的方式,來不斷積累,逐漸增強的人的內在能量。無論太極、八卦、形意,其內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練法都是一樣的。只是這種鍛鍊不像練健美,練哪部分肌肉哪部分肌肉就健壯發達,練內功的效果看不見摸不著,不易感知,只有練一段時間之後才有感覺。
以功夫之淺深,其感覺依次大略如下:如手指有發熱、膨脹感,抓握力增強(每次練功後都會有的),有時手指尖兒細微的針刺的感覺;再練一段時間小腹有時會咕咕作響(有的人放屁),覺得腸內有氣在動;再練下去這種感覺又沒有了;再練下去會覺得小腹充實但又不是脹氣的感覺,渾身舒服,打拳的架子也比以前低了,覺得低了舒服(初練時架子低不下來,腿痠腿抖);腰腿粗壯、強健了,自己錘錘腰腿兒,比以前抗擊打了;再練下去就會覺得體內和和融融,像洗了個熱水澡一樣,渾身面板滑潤;再練下去有時渾身有充氣感,練功時有時骨內有嗞嗞的感覺(氣行骨內);再練下去會感到渾身柔軟,動作的活動幅度增大,僵硬處、牽扯處減少,有時在練功狀態會感覺渾身沒有肌腱和筋肉了,只剩骨頭架子了。
打拳的架勢更低,有伸縮之意;再練下去會覺得渾身輕盈、沉實,四肢渾厚沉重又輕靈柔順;繼續精進,有時會覺得小腹一熱,晚上睡覺時有時覺得會陰穴處動,幾天不動不知哪天又動;白天不練功閒坐時偶爾覺得後背一熱,有時在後腰處,有時在夾脊處,用手一摸面板並不熱。這時手臂打出更加順達、迅疾內中似有水銀慣出,渾厚沉重;繼續精進,會覺得身上有一種彈炸的勁力,心機一動,拳掌想打到哪裡就已經打到哪裡,出掌如被搬彎的鋼板突然反彈出去一樣,出拳如弩箭激發;再練下去會覺得手臂及渾身骨骼如鐵,不怕磕碰,揮出更加沉重卻如柳條般輕盈有破空之聲······這階段的或前或後肩關節會自動脫開或即將脫開。這就是練內功一般的由初級到中級的感覺層次,這些感覺有時會顛倒出現,也會反覆出現,若有若無,時有時無,有些細微感覺語言難以描摹,都屬正常。
初級感覺因人而不同,但每次練完功“晚上睡覺時像泡完一個熱水澡一樣,渾身融和面板滑潤”之後的感覺應該是每人都有的,只是難以表述。我以上所說只是個大略,但只要記住,練內功只要向著“更輕靈、更沉重,更柔軟、更堅鋼”的方向發展就是正路。
至於內功的高階階段本人不敢妄寫,只見過劉老先生渾身關節都能脫開,任何擒拿、反關節對他都是沒用的,你拿他自己反受其害。渾身如鐵,輕盈如羽,迅捷如電。
以上這些練功的感覺我從沒見人說過,也沒見那篇文章提過。究其原因,一是為了保密。內功是個精密、深細的功夫,“歧路亡羊”,岔路很多,雲裡霧裡摸個幾十年,這一輩子就算過去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各門派誰願意把真東西告訴你?其二,現在練內功的系統地有這些感覺的人不多,可抄書辦班的多,一旦付梓,“大師”就更多了。其三,即使拜師入門幾十年,自己不練不悟也不見得知道。這些是練功機密,師傅帶徒弟時是不說的,怕徒弟練功時老想著找這種感覺而出現幻覺,心靜不下來倒影響練功。我無奈在這裡勉為其難將此說出,意在給練功者指個路標,使其在漫長的練功過程中,大概知道自己練到哪一個層次了,從而增強信心。望見此文的練功者,千萬不要老想著這些感覺,靜心地練功,心無旁騖,功夫進步才能快。否則倒耽誤了你,萬望注意!
另外,宋代張伯端的《悟真篇》也提過,練內功是“有作有為”的功夫,不是“自然呼吸氣沉丹田”就完了。這只是初步功夫,養生健身是可以的。至於練武功該怎麼“作”,怎麼“為”,這裡限於篇幅就不細說了。
“好師傅難找到好徒弟,好徒弟難尋好師傅”,這是武林中常聽見的嘆息。不管是誰在“嘆息”,找個好師傅來指點是練武者必經的經歷。可是現在大師太多,對真假大師的辨別一直是個難題,因為內功看不見摸不著,他說他高,你也不能說人家不高,這實在是現在大師多的原因之一。其實也有方法辨別。一是看:看他打拳是否身法輕靈柔順,拳架在是否在中盤以下,發力是否順達沉重,拳掌是否有破空之聲;再者就是看他的肩關節是否能自動脫開而活動自如,這個做不了假(肩關節脫開在內功裡來說也只是中層而已),現今練武的人中肩關節脫開的已很少,以我之孤陋寡聞,我只知道在還活著的練武的人中只有一人而已。二是試:所謂試也不是讓你去打他,那樣對大師不尊重。不過可以換一種說法:“我練得不好,我能不能發兩手您給接著,看有什麼毛病”。(這樣你就可以用你最拿手的招法進攻了,看他能否招架得住);也不要讓他打你、發你(站著不動讓人家打和發,),那樣你會吃虧的還試不出來。你讓他抓你手腕兒使勁握一握就行了。真是高人,手如鐵鉗,不僅力道透骨而還牽及心肺,感到心底裡顫抖和恐懼,無形的氣勢壓迫得你透不過氣來!能如此便是高人!
另外,練武功不要執著於一拳一掌的功夫。有人花十年二十年專練一拳一掌的功夫,雖有所成,卻難於在武功上有層次上的提高。今年四月中旬我應邀去參加山東省東明縣佛漢拳立碑儀式,見當地某村老拳師,手上功夫不小,手掌有常人的兩倍厚,伸出個小拇指讓人掰,居然掰不動。自己很以為傲,外國友人更是驚奇圍觀,執手細看,讚歎不已。這隻手老拳師練了一輩子,可見為了武功是耐得住恆、苦之人,可惜的是才年逾六旬走路已磕磕絆絆了。我心裡深為老拳師嘆息:走路磕絆之人即使拎個鐵錘又能如何!
二十多年前,我的學生劉宜軍在大連某地施工,見一人能手碾碎石成粉(小石子用手指捻成粉沫),觀者無不驚羨其武功之高深。劉宜軍問:能打人嗎?他說能。宜軍讓他打,他一拳打來,宜軍手臂一擋,那人便飛出,摔在牆根下。練武貴在身上功夫,只練一拳一掌難入上流。我曾練過“金剛指”,兩食指指尖老繭有半公分厚,此功難練非常苦。後來我明白這個道理了就不練了。現在想來,即使給你個鋼錐,若遇高手也是無用。前輩拳家說過:“拳打腳踢下乘拳,妙手無處不渾然,任它四面都是敵,我身一動悉顛連”。我說這些,不是說一拳一掌的功夫不能練,而是說沒有全身武功作基礎,如遇高手使不上。如果在全身武功的基礎之上,練一絕技,那是可以的。昔日有一武林人士,專練“剪手”,加之習練勤苦,功夫純厚,雙臂如鐵,每與人交手,手臂必被其折斷,一時名震川、黔。當然,你如果只為碎磚斷石給人看,那又當別論。現在一些大師帶著徒弟表演“砍磚斷石,槍尖頂喉”等把戲,豈不知這等於告訴人們,他練的就是下層武功。自唐宋以來這就是大街上常見的打拳賣藝的玩意兒,如今已成大師的見證,武功的衰落可見一斑!楊露禪、董海川沒表演過這些,卻是名垂武林的大師,而隨處可見的能表演這些的大師們卻史上無名就是證明。
再者,練武功應把“走下盤”(大腿與地面平行)作為努力的目標,不經下盤功夫的長久鍛鍊難入上層。拳彥雲:“人走下盤,氣自騰然”。人經下盤的鍛鍊,內氣自足,腿力雄健,動轉輕靈、柔順,與人交手方能得機得勢。如此才能漸悟高層武功是怎麼回事兒。
潛心刻苦地練習內功,拳掌上的功夫不練自練,會與內功一起增長。內功精深之後,一樣出手如鉗,拳重如錘,指若鋼錐;加之身法輕靈柔順,臂軟如鞭,迅疾如電;碰之如鐵棍鋼斧,痛徹骨內······望有志於大功者,以此為路,練之、悟之,將終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