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印象裡日本人是大和民族,新加坡人裡有華族有馬來族,我們的國家生活著五十六個民族,絕大多數人都是漢族,我們的文字也被稱為漢字,大家都理所當然的認同,然而我們為什麼是漢族。
中國歷史五千年的長河裡,朝代名稱數以百計,周朝名義上存在了八百年,秦朝第一次完成了統一,唐朝是全面強盛的盛世,疆域最大的是元朝,如此種種,我們不是周人,不是秦人,也不是唐人,偏偏稱為漢人。這裡面的學問值得深究。
漢承秦制的統一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勝利者才有資格書寫,風雲變幻的古代史中,有些成為我們的自豪,甚至是自信的代表。這其中,我們提起漢這個字,內心自帶一種天朝上國的大國歸屬感。
我們學的文字是漢字,我們的古裝稱為漢服,我們的身份證上寫的是漢族。漢是強的代名詞,是文化的自信,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心潮澎湃。漢是我們不能割捨的榮譽感。
古代歷史大概可以分為幾個時期,夏商周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宋元和明清時期。這麼久的歷史,秦漢是比較特殊的存在,秦朝是中國封建史的開端,第一次完成了大一統。
在先秦時期,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有楚人,有趙人,有秦人,還有齊魏韓燕人,大家的生活以姓氏為基礎,以宗法血緣為紐帶,來辨別族群,彼此之間爭鬥不休,百姓之間也深深認同這種世襲的貴族制度。
秦國,任用商鞅進行變法,透過近百年的爭鬥,最終完成了統一, 行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秦朝是一個法家社會,在戰時,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百姓的積極性,完成統一之後,難免顯得有些隔閡,最終在六國舊貴族的反對之下分崩離析。
項羽又一次分封諸侯,是開歷史的倒車,最終敗在了漢王劉邦的鐵蹄之下,四年的楚漢相爭,六國的舊貴族損失殆盡,劉邦完成了一統天下的任務,建立了大漢王朝。漢朝統治者們,汲取了秦的教訓,知道這片土地上的百姓,現在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那道家的黃老之學和無為而治,使漢朝初期的百姓安居樂業。
劉邦的無為也無所不為,雖減少了苛捐雜稅,但是對於國家的管理上依舊是郡縣制度,度量衡和車軌依舊統一,文字上更是大範圍應用更加容易書寫的隸書,來統一文字和推廣文化。
人們不認同周,那是周朝時期分封的結果,百姓更加願意稱自己是姓氏封地這裡的人,這是地名歸屬感。百姓不願稱自己是秦人,那是秦的法律太過嚴苛,沒有讓爭鬥百年的百姓真的休養生息,漢朝完美地避開了這些。撿了珠玉在前的秦朝這麼大的便宜。
封建史的代表原則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們腳下的土地,地無分南北,此時統一稱為漢土,人無分老幼,統一稱為漢人。漢朝統治之下,大家第一次有了共同的名字,沒有任何隔閡的名字,那就是漢人,這是地理方位和行政制度上的認同。
“漢”字的優美
漢這個字是天的代表,是銀河的代表,我們書寫的文字叫做漢字,也叫做方塊字,古人認為天圓地方,作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主宰,我們書寫這方方正正的字,就是對天道的守護。
在漢朝之前,生活在東亞這片土地上的人,春秋戰國時期,大家書寫不同的文字,有寫大小篆的,有寫隸書的,各個國家的人書寫習慣也不大相同。秦漢大一統後,一項重大的措施就是書同文,讓大家書寫更加規範的文字。
秦始皇作為統一天下的千古一帝,自然會認識到文字的重要性,書同文這一重要的舉措是他凝聚人心的手段,秦小篆這一文字,字形優美,如流水般讓人心生傾慕,然而在讀書是貴族人標配的時代,統一國家更需要做的是讓普通百姓也能識字書寫,小篆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優勢,字美卻結構複雜,不如隸書那樣簡單易懂和書寫。秦始皇這樣一位傲嬌的皇帝,沒有推廣更加簡易的隸書,或許是他的一大敗筆。
劉邦作為漢朝的開創者,身為一個農民起義者,身上有“流氓”的氣質,毫無貴族身份的約束感,發出大丈夫當如是感嘆的他,身上更多的是實用主義,作為起於底層奮鬥,最終登頂皇位的他,內心肯定懂得小民百姓所想,他就是那其中的一員。
擁有天下之後,劉邦繼續追隨秦始皇的步伐,推廣著那一系列有助於國家統一的政策,在文字書寫上,劉邦和他的謀士團隊們,最終選擇了隸書這一字型,作為國家正式檔案的統一行文標準字型。
隸書文字整體呈現扁平特徵,精緻又緊湊,簡單易寫又落落大方,是漢朝這一國度新朝新氣象的代表。嚴謹的結構蘊含生動的氣息,是比較自然的方塊字形。漢朝作為隸書的主要推廣者,在兩漢四百年的政治文化影響下,漢字也就成了隸書的代名詞。
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我們寫著同一樣的文字,說著同樣的話,自然而然地就有了某種認同感,我們的漢字就是一種身份符號的象徵,漢作為某種形象存在,超越了作為國家符號的存在,作為首次字型規範的制定國,這片土地上的百姓自然將漢字作為了我們書寫文字的代名詞。
漢朝文化的認同感
說到文化的影響力,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唐詩和宋詞遠遠超過漢朝文化的影響力,即使宋朝積貧積弱,那全面強盛的唐朝,應該有理由作為我們民族的代名詞吧?正像國外華人聚集的地方唐人街一樣,唐作為民族的延續詞,似乎也很有說服力。
那麼漢族作為中國人族群的認同,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形成的呢?
漢王劉邦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打敗項羽,劉邦讓天下人都看到,強如項羽,都是他的手下敗將,他就是天選之子。劉邦稱帝以後,命令儒生制定規範禮儀,百姓之間要遵禮而行,有了禮儀的規範,法律的約束,在文化上的前進,似乎就是一種必然。
漢初七十年的發展,讓大漢有了豐厚的家底,漢武帝劉徹對北方的匈奴,進行了長期的打擊,讓大家感受到天朝上國居民的自豪感,誰又不想作為強者而生活在自豪之中呢?
漢武帝劉徹,是比肩秦始皇的存在,在文化的認同上,他做出了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決定。秦朝之前,百家爭鳴,學術思想上燦如繁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樹立了文化的標杆,讓我們有了以儒家文化為主題的漢文化,統一了思想認知。
漢武帝之後,舉孝廉入仕,隋朝之後,科舉入仕;都是對儒家文化的共同認可。漢朝文化政策的延續,也遠遠超過了國號的存在時間。
漢朝以後的南北朝時期,這一民族融合的關鍵時期,作為少數民族的政權,北朝對於自己治下的中原華夏族人,他們更加願意稱之為漢人,慢慢的漢也就成了一個族群符號的存在。
《舊五代史.張礪傳》記載,遼朝的張礪在被契丹虜獲後說:“礪,漢人也!衣服飲食與此不同,生不如死,請速就刃!”即使在強盛的唐朝之後,唐朝也不曾作為族群的象徵,而漢作為封建文化的奠基朝代,自然而然成為了我們的族群象徵。
在屈辱的近代史中,多少仁人志士海外求學,尋求救中國的方法,在前進中,舶來了民族的觀念,有識之士的精英們意識到,要想救中國,就必須要團結,團結的根源就是文化上認同,民族則是最好的文化認同。
梁啟超曾公開發表:“皇皇種族,乃使之永遠沉淪,其非人心也哉!夫駐防雲者, 則豈不以防我漢族哉!”給大家灌輸民族的觀念,作為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很自然地將漢族作為了我們這個族群的代名詞。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的族群從一個代名詞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民族符號。
漢朝,漢字,漢文化,漢族,足以看見水滴石穿的力量是多麼震撼人心,潛移默化之中,漢作為開創先河的時代,成為了我們的象徵符號。
結語
作為一箇中國人,慶幸自己生長在這樣一個擁有輝煌歷史的國家。我們曾經有很多強盛的時代,唐朝更是將盛世降臨人間,然而漢朝作為我們的民族符號,對內第一次推廣共同的文化認知,對外開拓西域,用絲綢之路第一次將中原文明推廣到全世界。作為強盛的代名詞之一,漢族給了我們身份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