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神經末梢
一、艱難的起飛
1955年10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歷經艱難曲折,從美國回到了祖國。他是火箭專家。他的恩師馮·卡門是美國航空航天科學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他本人是美國進行火箭技術研究最早的六名成員之一。回到祖國後不久,錢學森即向中央提出了發展導彈技術的建議。對此,中央十分重視。1956年4月,周總理和聶帥等中央軍委領導同志專門聽取了錢學森的彙報,決定組建航空工業委員會,由聶帥兼任主任,領導導彈航空科學的研究工作。
為攻克導彈技術關,聶帥向中央和軍委建議,一方面我們自己動手,積極做好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儘量爭取蘇聯的技術援助。但立足點必須堅持白力更生。
1957年9月,聶帥率代表團赴蘇聯,經過歷時35天的談判,簽訂了蘇聯在火箭和航空等新技術方面援助中國的協定。雖然蘇聯當時的援助十分有限,只提供了幾種過時的導彈和相應的技術,但對我們剛剛起步的導彈技術研究還是有用的。聶帥要求中國的科技人員先從仿製入手。他諄諄教導說:“仿製的目的在於‘爬樓梯’,透過仿製要學會自行設計。”
不過,蘇聯這種有限的援助沒有維持多久。1959年6月,蘇聯單方面撕毀了技術援助協定。毛主席知道後,以其特有的氣度說:“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還的。”聶帥來到導彈研究院召集科技人員開會。會上,他緊握拳頭,朝桌子上猛地一擊說:“逼上梁山,自己幹吧!靠別人是靠不住的,黨中央寄希望於中國自己的專家!”
中國人自己幹起來了。1960年9月10日,在張愛萍同志直接主持下,我們在新建成的西北綜合導彈試驗基地用國產火箭推進劑成功地發射了一枚蘇制P-2導彈。這是我國進行的第一次導彈發射,主要目的在於考核導彈發射場各項工程裝置的質量。這只是一次戰前練兵。當時,自行仿製的P-2導彈正在忙於總裝。經聶帥批准,這枚仿製的導彈定於同年11月5日發射。
11月4日下午,在張愛萍、陳士榘兩位將軍的陪同下,聶帥親臨試驗基地主持導彈發射試驗。他一下飛機,就急於向基地領導瞭解導彈在技術陣地的測試情況,並叮囑道:“這是我國自己生產的導彈,試驗工作一定要嚴肅認真,不能有絲毫馬虎,各級黨組織要對每個參加工作的人員進行思想動員和採取組織保證措施,只能搞好,不能搞壞。”
5日晨,聶帥來到發射場。只見聳立在發射臺上的導彈,在朝陽的照射下,就像一顆綠色的寶石鑲嵌在空曠的戈壁,閃閃發光,挺拔壯觀。聶帥看後十分高興,他對發射中隊的官兵們說:“我國自己製造的導彈就要從你們手中起飛,一定要沉著、冷靜,不要緊張,黨信任你們,人民信任你們,現在就看你們的了。”這次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當天晚上,在祝捷宴會上,聶帥激動地舉起酒杯祝酒:“今天,在祖國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導彈。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小孩走路是從“爬”開始的。我們從仿製中學會了“爬樓梯”,但要真正掌握本領,還應自己站起來去學走路,自行設計製造導彈。1962年3月,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導彈運往發射場,可惜導彈起飛後便失去了穩定控制,只飛行了18秒就墜毀了。正當大家為失敗而懊喪的時候,聶帥給予了熱切的鼓勵。一他說:“科學試驗允許失敗,自行設計邁出的第一步就像小孩學走路所邁出的第一步跌了跤一樣,要從所付的學費中找到解決間題的辦法。”科研人員沒有辜負聶帥的期望,找出了故障原因,於1964年6月重新開始了飛行試驗,結果連續發射3發導彈均獲成功。
二、“上馬”還是“下馬”
1945年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的一塊沙漠上,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原子彈爆炸試驗。原子彈成了《一千零一夜》中那個漁夫從小瓶中釋放出來的魔鬼。於是,有69位參加原子彈研究的著名科學家聯名給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上書,要求不要將原子彈用於戰爭。科學家們太天真了。杜魯門總統對原子彈有如此之大威力欣喜若狂,就在核爆炸成功後的第21天,他就下令將一顆原子彈空投在日本廣島。廣島片刻被摧毀盡,約8萬人死亡,10萬人患上不治之症—原子輻射後遺症。
從此,原子彈成了美國進行核威脅、核訛詐的武器。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決心掌握原子能技術。毛主席說:“在今天這個世界上,要反對核訛詐,就必須打破核壟斷。要消滅核武器,就必須發展科學技術,自己掌握核武器。”1955年7月,中央指定陳雲、聶帥、薄一波組成三人小組,負責指導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工作。國防科委成立後,原子能方面的研究工作由國防科委統一領導,聶帥傾注了大量心血。
到了60年代初,由於三年自然災害、我們政策上的一些失誤,以及蘇聯停止了技術援助,原子彈、導彈的研製工作面臨巨大困難。有些同志認為困難太大,尖端技術發展可以放慢速度,有的甚至提出,用在這方面的錢太多了,影響了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主張“兩彈”研製工作下馬。
面對已經波及到高層決策機關的這一場爭論,聶帥的態度十分明確:為擺脫我國受帝國主義欺凌壓迫的局面,我們應該發展以導彈、原子彈為標誌的尖端武器,以便在我國遭受帝國主義核武器襲擊時,有起碼的還擊手段。同時,“兩彈”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結晶,堅持搞“兩彈”,還可以帶動我國許多現代科學技術向前發展。所以,我們應該“上馬”,應該攻關。
1961年7月,中央在北戴河召開國防工業會議。會上,圍繞“兩彈”是“上馬”還是“下馬”的問題,又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正在這時,毛主席讓秘書從杭州給聶帥打來電話,傳達了毛主席看了聶帥一份報告後的指示:中國的工業技術水平與日本差得很遠,我們應採取什麼方針,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接到毛主席的指示後,聶帥立即召集正在北戴河參加會議的國防科委、導彈研究院、二機部的負責同志進行研究,仔細分析了我國尖端技術的基本狀況。認為我國的國防尖端技術在1958年以前還是一片空白,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可是到1961年,僅僅三年的時間,已經有了一個長足的發展。拿導彈來說,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近程地地導彈,正在自行設計中遠端地地導彈,並且進行了若干關鍵部件的研究試驗工作;導彈研究院已擁有專業技術幹部數千人。原子彈方面,已經擁有幾千名大學畢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原子彈研究設計方面,二機部集中了一批科學家,已經摸索了一段時間,找到了一些關鍵技術問題,並且有的已經突破,有的正在攻關……
熱烈的討論和分析,使大家對堅持攻關,爭取在三五年或更長一些時間突破國防尖端技術充滿了信心。於是,一份表明堅決上馬的決心和理由的報告在北戴河很快形成,並上報了黨中央。毛主席、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很快就同意了聶帥提出的這一意見。陳毅同志甚至表示,當了褲子,也要把我國的尖端武器搞上去。他曾不止一次風趣地對聶帥說:我這個外交部長的腰桿還不太硬,你們把導彈、原子彈搞出來了,我的腰桿就硬了。
聶帥不負中央所望,帶領廣大科研人員艱苦奮鬥,群力攻關。
他指示全國科研部門要同二機部合作好,要“擰成一股勁,共同完成任務”。二機部領導經過討論,正式向中央寫報告,提出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聶帥和羅瑞卿一起聽取了二機部部長劉傑的彙報。聶帥對二嫂娜的關於炸響原子彈的規劃設想表示贊同。並指出,有這樣一個目標有好處,可以更大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協調各方面的力量。而現在主要是如何搞響的問題,採用什麼辦法都行,將來再考慮裝到運載工具上的問題。聶帥還提出,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試驗最好在1964年實現。按照這個目標,制定分段的具體實施計劃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中央專委的統一組織下,到1964年上半年,進行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條件已基本成熟。同年8月,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核試驗黨委會,委派聶帥的得力助手張愛萍同志為黨委書記,到核試驗基地主持試驗工作。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準備,一切工作就緒。經中央批准,我國第一次原子彈爆炸試驗定在10月16日15時。
那天,聶帥和周總理在北京一直守在電話機旁,和前方的張愛萍同志保持熱線聯絡。當張愛萍在電話裡報告,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聶帥不由自主地熱淚盈眶,周總理拿電話的手都微動得抖動了起來。
不久,周總理在全國人大三屆首次會議上,講了如下一段話:“我們能不能自力更生地攀登科學技術高峰,這不僅在國外而且在國內都是有人懷疑的。但是,隨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現在應當是掃清一切自卑感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