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入關定都北京以來,歷代統治者都是非常重視加強京城禁衛制度的,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的建設與完善,至乾隆中後期各種禁衛設施制度已臻完備。京城禁衛的中心是宮廷,在宮廷外面,有層層的禁衛圈保護。
第一層,北京大城及門外,由京城巡捕營擔任。至乾隆四十六年設有中、南、北、左、右巡捕五營,不包括各級軍官,計有馬兵四千名,戰兵三千名,守兵三千名,共一萬名。主要負責內城九門,外城七門及門外的守衛。內外城各門共有驍騎三百三十名,門軍六百四十名。大名鼎鼎的九門提督就主要負責這一塊的防衛工作。
第二層,北京大城以內皇城以外,自順治元年開始,即分置滿洲、蒙古、漢軍八旗於京城內,鑲黃、正黃旗居北方,正白、鑲白旗居東方,正紅、鑲紅旗居西方,正南、鑲藍旗居南方。每個旗內又劃分滿蒙漢旗駐防地界,計二十四個駐防區。各旗在大城內設哨卡六百二十五處,設柵欄一千一百九十九座,每個駐防區設步軍尉五人,每個哨卡設步軍十二人,每座柵欄設步軍三人,共一萬一千二百十七人。
第三層,皇城以內紫禁城以外,專由滿洲八旗步軍營訊守,其方位與皇城外同。共設哨卡九十處,柵欄一百十六座。每個哨卡官兵十四人,每個柵欄步軍三人,每旗駐防處設步軍尉一人,步軍一百二十人,計二千四百十二人。
第四層,紫禁城外周圍,最初由驍騎營官兵守衛,雍正元年改用下五旗護軍,分定界址守衛。而紫禁城四門及闕左門、闕右門、端門、天安門、大清門等則由上三旗護軍營守衛。
第五層,負責宮內各門守門的,屬於宮廷的禁衛,這是重中之重,也是由上三旗護軍營擔任。宮廷禁衛很注意夜間的宿衛制度,在宮內值宿的人員,全是上三旗侍衛官兵,共分六班,輪流值宿。班分兩翼,鑲黃旗為左翼,正黃旗為右翼,正白旗半為左翼,半為右翼。每班侍衛班領二員,副領二員,侍衛三十員,值乾清門是為內班。另由散秩大臣一員,侍衛親軍十名,值中和殿;由侍衛什長三名,侍衛親軍三十名,值太和殿,皆為外班。他們的最高領導為領侍衛內大臣。
另有八旗上三旗前鋒營、護軍營官兵亦負責分班守衛,值班大臣駐景運門。紫禁城中的每一個大小門禁各有護軍九至十八名不等,有些重要門禁還設有火班護軍八人。再加上內務府三旗驍騎營、護軍營等,合計每班有千人以上,總數五千多人,按日分班守衛,每夜二更至五更,進班的領侍衛大臣、護軍統領等大員還要不時巡察,可見宮禁之嚴。
每天黃昏,各宮門上鎖,由景運門值宿司鑰長及各門護軍參領,分別赴各門依次驗視,存鑰匙於匣內,再加鎖。天明後各門校再領鑰匙依次開門。夜間若有特殊情況,如奉旨外出或緊急軍務,需出具陽文合符,各門值班護軍統領取陰文合符查驗無誤,才開門放行。大城只開放正陽、西直二門有陰文合符。所以,同治帝若夜間由太監帶領出宮,是不可能的,更何況還有兩宮皇太后的看管,誰敢?
日間亦規定王公執事官員執事人等各有限制,不得擅自岀入,出入時由值班官軍查明放入,如有無故混入及隨便入內,或由門禁放入者,分別議處。午門右門只王公得行,左門,文武大臣得行。
綜上所述,可見清朝統治者對於京城和宮廷值守制度的重視程度。當時的北京是天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天子門下必重兵守之。儘管如此,自清朝中後期開始,由於朝廷腐敗導致吏治敗壞,官兵享樂,加上長期怠惰懶散,門禁制度已不能認真執行規定了,再嚴也無濟於事。大清朝的昔日榮光已一去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