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泱泱華夏,一撇一捺皆是脊樑”
新中國成立之初,除了各項基礎工作迫在眉睫之外,更需要發展的就是科學技術領域,雖然我們那時的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猶如一座大山壓在國人面前,但是老一輩科學家默默地頂在了最前方。
而李愛珍就是其中一位,她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開創了我國半導體領域的半邊天,憑藉一己之力打破了其他國家對我們的國家的封鎖和制約,可惜曾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的李愛珍四次都因為陰差陽錯沒能入選。
最令人唏噓的是,李愛珍落選了中科院院士,卻被美國科學院評為了外籍院士並且是中國第一位擁有這樣榮譽的女科學家,讓人心生敬佩的是李愛珍並沒有因此投入美國懷抱,而是依舊風輕雲淡地在國內兢兢業業。
“原來政治書上那些枯燥的理論,真的有無數人拿來當作一輩子的追隨和信仰”,頭銜的得失並沒有讓李愛珍的愛國之心動搖,而是讓她更加堅定自己的追求。
這位科學家的身上到底有什麼樣的傳奇故事?李愛珍的現狀又是如何呢?
01 李愛珍的求學之路
1936年福建省石獅市的一個村子裡,李愛珍出生在一個華僑家庭,那個時代下國內正在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出生在那個時代的孩子沒有辦法坐在教室裡學習。
而李愛珍非常幸運,父母早年在國外做過生意,擁有比其他家庭更好條件的父母一直認為只有知識才能夠改變命運,所以哪怕困難再多,時局再混亂也要讓李愛珍擁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因為父母曾經在海外生活,對於國家一直都抱著深深的愛國情懷,所以從李愛珍上小學開始,母親就經常教育李愛珍要好好讀書,長大以後為國家做點事情,小小的李愛珍記住了這句話。
並且把它當成自己奮發的動力,而勤奮是每一個有所作為的科學家一生都具備的特質,李愛珍在小學和初中的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父母幫她埋下了一顆愛國的種子。
李愛珍用成績來滋潤它,同時也成為她的精神寄託,就這樣在1954年李愛珍順利地考入了復旦大學的化學系。
此時又是剛剛成立新中國,作為頂尖學府的學子身上都肩負著國家希望的使命,李愛珍在這四年中如飢似渴地學習知識,提高自己,因為她知道這時的她多學一些,將來就能夠為國家多做一點。
畢業後的李愛珍被分配到了當時的上海冶金所,在這裡李愛珍從最基層的實習生開始做起,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從實習生到助理研究員再到副研究員,直到成為正式的研究員。
從1958年到1980年二十二年中李愛珍從不曾懈怠過一天,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兢兢業業地工作和學習,因為越深入這個領域李愛珍越發現自己的短板還有很多,她就越用一種謙虛的態度請教。
直到1980年,一個能夠公派出國的機會擺在了李愛珍的面前,這個名額可以讓李愛珍到美國梅隆大學訪問學習,但是名額很少所以競爭非常激烈,李愛珍雖然在成績上非常卓越,可是一些聲音的傳來讓她有些緊張。
有人說李愛珍的父母都是華僑,一旦把學習的名額給她李愛珍出國後就留在國外了,很多人都認為李愛珍並不是最合適的人選,不善交流的李愛珍只能低頭默默做事,同時攥緊了手心。
最後李愛珍的導師堅定地認為這個不喜歡說話的孩子非常適合這個名額,所以最後李愛珍如願地出國訪問。
02 老一輩的愛國熱忱
李愛珍非常珍惜這次機會,在她的心裡同樣非常感謝國家給她這次機會,不同於其他人,李愛珍在國外一刻不停地學習,當其他人準備去新鮮的國度逛一逛時李愛珍在學習。
當別人在花前月下的時候李愛珍在學習,當別人體驗當地的民風美食時李愛珍還在學習,甚至壓縮自己吃飯睡覺的時間,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投入到提高自己中去。
在所有前去公派的人中李愛珍或許不是最聰明最有天賦的,但一定是每天起得最早的一個,也是每天學習到最晚的一個,除了為了不給國家丟臉之外,李愛珍的心裡一直都記得當初國內質疑的聲音。
她想學有所成,然後毅然決然地回國,用事實來證明那些質疑她的人,從小就被母親教育要愛國,李愛珍可以接受任何質疑,唯獨不能接受有人對她的愛國之情產生懷疑。
1982年訪問結束後,李愛珍果斷拒絕了梅隆大學拋來的橄欖枝回到了祖國並且開始從事半導體材料領域中去,在當時全世界“分子束外延”裝置只有幾個國家擁有,但是全部都對我們國家禁止出售。
李愛珍帶著同事用了近十年時間成功研製出了國產裝置並且這些裝置還曾經去俄羅斯展覽,直到現在上海微系統所那一臺裝置仍然在服役,李愛珍打得西方無話可說,只能解除對我們的封鎖。
這樣一來李愛珍很多研究也順利提上日程加快進度,在短短五年中再次幫助我國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掌握了半導體鐳射技術。
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卓以和曾經這樣評價她“當時世界上沒有幾個實驗室能夠做到,李愛珍能獨立做出來,對中國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功勞”。
如果不是李愛珍當選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想必這個名字還會繼續默默無聞不被眾人熟知,其實有很多人直到現在一直耿耿於懷為什麼這樣擁有突出貢獻的人沒有被入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當年李愛珍第一次申請時她的年齡已經超過了65歲,按照規則她需要六位以上的推薦人,但是當時只有四位,所以不幸落選,而後也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能進入。
卓以和說“李愛珍的科研水平完全達到了國際頂尖標準,在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標準不會低於國內院士的標準,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外籍院士要更難入選一點”。
可事情就是這樣不可預料,李愛珍讓美國科研界承認她的優秀,在國內卻總差一小步,在當時文匯報曾經好不容易採訪到了李愛珍“您做了這麼多出色的工作,卻沒評上院士,您會難過嗎?”
“我只記得國家給了我什麼,從不會記得國家沒給我什麼”李愛珍的回答讓所有人都非常佩服,榮譽對於普通人來說的確是一種精神上的獎勵,但是對於這些一年350天都待在實驗室的科學家來說。
榮辱得失從來不會影響一片愛國的赤誠之情。
03 無冕之王的現狀
“我只是一個一直默默無聞堅持在科研崗位上的人”就像李愛珍自己說的一樣,八十歲的她從踏入科研領域後一直都在為了國家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多做一些事情。
曾經有同事大年初一給李愛珍打電話送新年祝福,結果電話沒打通,找到家裡去也沒人,最後在實驗室找到了李愛珍,這些榮譽這些汗水對於李愛珍來說都遠遠不及她能夠多工作一天。
當年的李愛珍在復旦上學時也非常酷愛文學,當記者問她後來還有對文學研究嗎,李愛珍回答道“大學畢業後光是科研時間都覺得不夠,哪還有什麼業餘生活”。
平平淡淡的話語映照了一個科學家簡單的一生,而李愛珍至今仍然在實驗室用自己所剩不多的時間來工作,現在國內很多半導領域的專家都曾經得到過李愛珍的指點。
近年齊魯晚報對李愛珍有過一次深度採訪,在這次採訪中記者提起了當年評選的事情,當記者問道“當時評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之前是不是做了很多準備”,李愛珍這樣回答“恰恰沒有,我連本國院士都不是,根本沒想過美國院士”。
“在國內您四次被推薦,結果四次都沒能成功,您有沒有考慮過落選的原因?”
“我不知道,我也從不去問,我認為這些不是當事人應該考慮的問題,也有人替我覺得不公平給我一些建議,但是我內心始終是很平靜的”李愛珍承認自己是個很頑強的人,她的人生支柱只有兩個字,那就是“祖國”。
後來主持人問李愛珍“在當選美國院士之前介紹您都是研究員,而現在稱您為我國著名女科學家,您怎麼看?”
“無論是研究員還是科學家都是一個代名詞而已,我不太關注這些概念性的東西”李愛珍雖然八十高齡,但是從她的精神面貌和交流中仍然能夠看到這樣一個老人依舊思路清晰,表達清楚。
後來主持人又問了一個非常犀利的問題“有評論說您當選美國院士落選中國院士對於國內的院士評選制度是一種嘲諷,您怎麼看待?”
“我是外籍院士中的老百姓,我一直把我的當選看作又是為國家提高了一些國際形象,兩件事情並不存在對立關係,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我能得到國際認可,也就代表我的國家得到了認可”。
在上海微系統所的一間小房子中開始了訪問,能夠清晰地看到李愛珍的辦公室既沒有想象中的大,也沒有想象中的豪華,辦公室的每一個角落都擺滿了書籍,有中文也有英文書籍。
僅剩的一點小空間還有七八個小凳子,這是他們用來開會時使用的工具,在這裡轉個身都會感覺狹窄,就是這樣的辦公室,李愛珍使用了幾十年,從來沒說過要換,也一直堅持不換。
“美國院士的含金量其實已經非常高了,您還有什麼願望嗎?”
“我一生的價值觀不是當官不是賺錢,而是幫助國家在科研領域謀取一席之地,讓中國在我研究的領域,有一席之地,現在我退休了,準備寫一本科研方面的書把我的經驗和知識留給下一輩的年輕人”。
參考文獻
中國知網;郭志平《女科學家李愛珍的榮譽觀》;2008.04.01
中國知網;王蔚《李愛珍:牆外香的科學家》;2007.09.08
中國知網;王思佳《視科研為生命的女院士》;200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