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進入“小朋友識字環節”。當然,下面這幾個字,應該是連小學生都認識的。
並且,眾所周知,這些都是形聲字。“東”字加了表示含義的形旁,變成了“凍”和“棟”。但是,還有一個帶有“東”這個部件的常見字,並且還是人口數排名前五的大姓,卻不念“dong”。這就是今天要講的主角:陳。
據2019年1月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資料顯示,陳姓在2018年排名第5位,戶籍人口數量達0.633億人。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陳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53%,在臺灣、廣東二省,陳姓約佔該省人口10%以上,為省內第一大姓。
下面我們還是先從漢字本身說起。一般陳姓人介紹自己時,經常會說“耳東陳”。其實讀“chen”這音的姓氏,除了“陳”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小眾的“諶”(也讀“shèn”)。原則上來講,陳姓人士不太需要強調寫法。不過由這個“耳東”也可以思考下前面那個問題,為什麼“陳”不讀“dong”。
先說結論,這個字的原始寫法,右邊並不是“東”,而是“申”+“木”的合體。我們來看它的小篆體形態就明白了。
《說文解字》對這個字的解釋是“宛丘,舜後(≠後)媯(guī)滿之所封。”意思說說,“陳”是舜帝的後裔——媯滿的封地。那麼,可見陳氏是上古貴族(“媯”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分化出來的一族。
至於“陳”這個地方,也就是西周到春秋期間存在的諸侯國之一的陳國,在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此地也被奉為今天陳姓發源地。
除了先秦時期的陳國,歷史上還有南朝的陳國,作為南北朝時期南朝最後一個朝代,最終為隋所滅。開國君主陳霸先,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君主姓氏為國號的朝代。為陳武帝陳霸先於永定元年(557年)代南梁所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市)。傳五帝,共歷32年。
陳作為中國主流大姓之一,其陳姓名人也多不勝舉,在此我們先講一位被文藝才華耽誤的帝王——陳叔寶。他應該是第一位以“藝”青史留名的帝王。後面還有四位:五代大詞人南唐後主李煜、開創瘦金體的書畫大宋徽宗趙佶、號稱“魯班天子”的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手藝精湛的明熹宗朱由校。
這位陳後主和後面四位一樣,在帝王這個職業中是非常不稱職的,可以說是標準的無道昏君。但是,也可以說這些人是錯投帝王胎,單論他們的藝術造詣,卻都是一流水準。陳後主的代表作是一首名為《玉樹後庭花》的曲子,唐人杜牧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把這首曲子打成了實錘的亡國之音。
不過,儘管這首古曲已經失傳,但想來單從藝術角度來看,應該是很有美感的。一味用政治實用主義來評價藝術品,是不公平的。儘管人類的藝術史一直伴隨著顛覆和解構,正如西方對待奢華的洛可可藝術,我國對待淫靡的六朝宮體詩。
此外,被民國大詩人聞一多先生賦予至高評價——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春江花月夜》,據說其曲也是由陳後主所作。當然,聞一多先生的評價是針對詩本身,其原始曲譜早已失傳。我們今天聽到的曲子,大體出於清人傳下來的譜稿,至於是否和陳隋之際的曲子一致,已經不得而知。
下面再講一位綜合評價都非常正面的陳姓文化名人,他原籍出自粵、臺兩省之外的另一個陳姓大省——江西。
江西修水縣(屬九江市)在晚清至民國時代,有陳氏一族祖孫四代聞名天下,號稱“陳氏五傑”。
祖輩人物,也就是第一傑名叫陳寶箴,他在當時是地方督撫中唯一傾向維新變法的實權派人物。陳寶箴之子名喚陳三立,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稱,在“盧溝橋事變”後,為拒絕日軍的招撫絕食而亡。陳三立下有二子,其中一位是畫家陳師曾。陳師曾之子,便是植物分類學家陳封懷,有“中國植物園之父”的美稱。
至於陳三立另有一子,可以說是這“陳氏五傑”中迄今為止名氣最大的一位。他就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不世出的國學大師,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被譽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的陳寅恪先生。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1890-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