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並不是註定要讓秦來統一天下的。上天也給過魏、齊、楚、趙等國機會。
其中尤其留給齊國的機會為最大,為何齊國沒有把握住此次良機?
如果說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崛起加足了馬力;幾乎是同時,鄒忌變法也為齊國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而當時的老大哥卻是獨霸中原的魏國;秦、齊都對魏國痛下了殺手。
在打倒魏國這根標杆上,齊國出力最多、風頭最勁,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可以說打斷了魏國的脊樑骨。
相比之下,秦國要遜色得多。
身為秦國第一王的秦惠王自然心有不甘。天無2強,西秦東齊,是時候該正式較量一番了。
連橫鼻祖張儀躍躍欲試,積極策劃“連秦、韓、魏之勢以伐齊”,得到秦惠王的大力支援,於是派大軍攻齊。
秦軍在齊宋邊界處的桑丘與齊軍相遇。
這是進入戰國以來,秦、齊首次正面交鋒。
齊威王派大將匡章迎戰。
長青按:匡章實為戰國第一良將。卻嚴重被人低估了。所謂戰國四大名將、六大名將、八大名將、十大名將,版本多多,匡章入選的機率都很小,連司馬遷也沒有給匡章列傳,這對匡章實在有點不公平。
匡章在開戰前夕,故意讓雙方使者多次互相來往,藉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旗幟標記,混雜到秦軍當中,等待時機配合主力破敵。
等到兩軍展開對攻,齊軍裡應外合,內外夾攻,一舉擊敗了氣勢洶洶前來進犯的秦軍。
桑丘一戰,讓秦國嚐盡了苦頭,從此認識到:東風仍然壓過西風。
此後20多年秦國再不敢輕易觸碰齊國。
此後齊國可謂一騎絕塵、風光佔盡,公元前314年,齊宣王又派大將匡章趁燕國之子之亂橫掃燕國。燕國差點兒就此滅亡。
公元前301年,齊國再派大將匡章攻楚,與楚軍夾水列陣,相持六個月之久。
匡章後來向樵夫打聽到“楚人所盛守,盡其淺者也;所簡守,皆其深者也”,於是派精兵在夜間從楚人盛守處渡河發動進攻,結果在垂沙大敗楚軍,殺死楚名將唐昧。
桑丘之戰、滅燕之戰、垂沙之戰,足以讓匡章名垂青史了。
至此齊國的國力達到空前鼎盛,取代魏國成為整個中國的霸主。
相比之下,秦國黯然失色。
統一中國不一定非得秦國。上天並非註定要讓秦來統一天下的。
齊國也有混一全國的實力與威望。齊國曆任國君威王、宣王、湣王也都有此志。
以齊國之強之大,號召東方六國諸侯合縱,打敗秦國進而消滅之不在話下。
可是歷史為什麼沒這樣發展呢?
上天明明擺下了一道機會,就放在齊湣王眼前,然而齊湣王卻白白讓它溜走了。
公元前298年,齊湣王任用孟嘗君為相,積極聯合韓、魏合縱攻秦。依然派匡章為聯軍統帥,率領齊、韓、魏三軍大規模進攻秦國。
秦昭王拼死抵抗,大戰進行了3年多。
匡章不愧為戰國第一良將,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麾師一舉攻破了函谷關。
這是東方諸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攻入函谷關。
按照匡章的戰略計劃,當一鼓作氣、趁著勝利的兵威、三軍繼續挺刃而前,滅秦唾手可得!
然而在這千鈞一髮千古難逢的節骨眼兒上,齊湣王卻下令匡章班師!致使滅秦大計功敗垂成,這是為何?
我們暫先按下原因不表,先來說一說攻進函谷關是如何之難,攻進函谷關是取得了多麼大的勝利。
函谷關絕對稱得上是天下第一雄關。秦國憑藉此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東方六國曾數次合縱攻秦,均到函谷關鎩羽而歸。只有匡章攻入了函谷關。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秦國居有形勝之勢,由秦向東,從陸路走,高屋建瓴,依上臨下;從水路走,黃河長江東奔大海,可以順流而下。
反之,六國攻秦,單從地理上來說,就處於仰攻之勢;古代的陸路交通運力遠不及水路,由水路通秦顯然逆流而上。
由此可見六國攻秦之難,能攻進函谷關更是難上加難。
秦昭王面對匡章的凌厲攻勢,不得不認慫,連連派出使者請求割地求和。
上天給了齊國一個機會。齊湣王卻沒有抓住。
齊湣王答應了議和。
為什麼?為什麼?這是為什麼呢?
匡章好不容易攻進了函谷關,齊湣王卻放棄滅秦大計,錯失良機,而選擇了與秦議和呢?
長青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當時齊國的統治者,齊湣王,雖然也有志於一統天下,但他認為此時時機還未到,他的最近目標是要消滅宋國從而擴大齊國的地盤。
他之所以打秦國,只是想讓秦國屈服不要干涉他吞併宋國,秦國又與齊國並不接壤,滅掉也不能有效地佔有秦地。
所以在秦國表示要割地求和的情況下見好就收。
其二,齊國大軍越過宋、韓、魏而伐秦,後方空虛,極容易給敵人留下可趁之機。
當時的燕國為報滅國之恨早已蠢蠢欲動,想趁齊伐秦而伺機偷襲。
楚國也難保不對齊國動賊心,所以齊在取得一定成果之後順利撤軍也不失為上策。
其三、此役主要由孟嘗君而發起並主持,孟嘗君因在秦國受過辱,因此極力攻秦洩其私憤,目的也不是為了滅秦。
況且如果真滅秦成功,則孟嘗君會形成功高震主之勢,這也不是齊湣王所願意看到的。
最終,秦國割地求和,三國得勝之軍則高奏凱歌,班師回朝。
匡章因痛失封神之戰,抑鬱而終。
齊國則失去了上天遞給他的橄欖枝。
10年後,齊國如願以償吞併了宋國,實現了他的短期目標,然而卻招來了幾乎所有國家的羨慕、嫉妒、恨,2年之後便遭到5國群毆,幾乎滅國,齊湣王被殺。
上天於是徹底收回了讓齊統一中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