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0師突圍成功的部隊中,538團參謀長胡景義的經歷既悲壯,又讓人振奮。他率領538團二營、三營為全師開路,以兩個營基本傷亡為代價使得180師向鷹峰突圍。最終,他帶著一個50餘人的混編戰鬥組突破重重封鎖線,也成為了180師第一個突圍成功的人。
1951年5月26日,鄭其貴命令180師分兩路向鷹峰方向突圍(不是分散突圍)。其中,538團、540團和師直(包括師部)為一路,539團為另一路。在第一路突圍的部隊中,胡景義率領538團二營和三營為前衛,劉瑤虎(代團長)率領540團殿後,師直居中。毫無疑問,538團的任務更兇險一些。他們要突破公路的封鎖線,而首當其衝的就是與美軍的坦克部隊進行“肉搏”。
黃昏時分,突圍正式開始。胡景義命令二營向美軍的坦克部隊發起攻擊,三營負責向步兵發起進攻,實際就是“刺刀見紅”。180師各支部隊當時的彈藥已經嚴重地短缺,也只有實施白刃戰才能儘量地縮小與美軍武器上的差距。
538團二營4連自連長(孫兆光)以下全部陣亡,5連連長喬延虎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帶著身邊的五個人拿起手榴彈衝向坦克……全連最終僅剩十餘人。
539團三營8連打到最後集中起擔架隊員、衛生員、炊事員等非戰鬥人員投入戰鬥,直至全部犧牲;三營7連在指導員賀永國的率領下支援8連作戰,由於部隊還剩下兩門無後坐力炮和5發炮彈,這讓美軍產生了誤判(以為是180師主力)。7連因此和美軍整整對峙一天,為師部撤退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不過,7連的70多人最終也全部戰死。
在兩個營的將士拼死力抗美軍後,180師師部艱難地衝出公路的封鎖,向鷹峰前行。當胡景義向538團團長龐克昌報告戰鬥損失時,這位一米八幾的山西漢子心如刀絞。
如果說在180師突圍之初還能保持相對完整的建制,那麼抵達鷹峰後就已經趨於混亂(5月27日抵達鷹峰)。他們並沒有等來接應的兄弟部隊,也仍然處在美軍的包圍圈中。下一步該怎麼走?很多人認為鄭其貴在這一天下達分散突圍的命令是最大的敗招,集中突圍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我們可以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在那個時間點,誰還能組織起有效的戰鬥力?
5月27日,鄭其貴聯絡到60軍軍部,他告訴韋傑手裡能掌握的兵力只剩千餘人。斷糧多日、彈藥即將用盡,掉隊的戰友越來越多,戰士們計程車氣極為低落。韋傑告訴鄭其貴繼續向史倉裡突圍,那裡有179師接應。但是,沒有人能肯定史倉裡就是安全地帶,就像一天前大家嚮往的鷹峰。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與其跋山涉水到史倉裡繼續被包圍,不如就地突圍。因此,鄭其貴在5月27日選擇分散突圍實屬無奈之舉,換哪一位指揮員也很難做出更好的決策。如果非要給180師找一劑“後悔藥”,那麼可以把時間倒退回到5月26日:不要勞師遠征、翻越高大的鷹峰山,而是集中力量沿著公路突圍,或許是一個有一線生機的選擇。
當180師分散突圍後,鄭其貴率領師部繼續向史倉裡行進,胡景義帶著538團餘部選擇就地突圍。在一路轉戰中,他們匯合了180師其他掉隊的人員,組成一個50餘人的戰鬥小組,並且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和團支部。這支混編戰鬥組最終於5月29日抵達181師的陣地,成為了180師第一支成功突圍的部隊(180師大部分的部隊於6月1日以後突圍)。也正是因為胡景義率先突圍,60軍軍部獲悉了180師分散突圍更詳細的資訊,179師和181師才做了更有針對性的接應部署。
胡景義率領538團兩個營硬扛美軍,在付出巨大的犧牲後還能成功地突圍,也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作為後人,我們多麼希望180師在5月26日時沒有開向鷹峰,而是就地突圍。當然,覆盤戰鬥無法和現場決斷相提並論,我們只是希望180師能有更多的人突圍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