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26日起,將連載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12軍和15軍的加里山戰鬥及大水洞戰鬥。
羅伊·阿普爾曼是美國著名的朝鮮戰爭研究學者,美軍官方戰史《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他是作者之一,第三部《從洛東江到鴨綠江》即出自他之手。除了官史之外,他還有多本朝鮮戰爭的著作,作為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親歷了朝鮮戰爭的美軍中校,豐富的軍事知識和對檔案材料的嫻熟運用,使得阿普爾曼可以稱得上是美國最權威的朝鮮戰爭研究學者。
美國陸軍歷史中心最新出版的美軍朝鮮戰爭戰史(2011年版)在描述美2師“昭(昭陽江)洪(洪川江)戰鬥”時說:
荷蘭營和法國營在戰鬥中極大地遲滯了志願軍的進攻,並消滅了大量的中國人,因此得到了美國總統的嘉獎。
這是美軍在掩蓋歷史真相。
早在幾十年前,阿普爾曼查閱了尚未解密的美軍朝鮮戰爭檔案——《美軍第2師司令部報告(1951年5月17日)》和《荷蘭營戰爭日記(1951年5月17日)》之後,他就寫道:
“儘管一再下令,荷蘭分遣隊未能在1051山地區發動進攻,幾乎所有的官方報告都掩蓋了這件事。事實上,荷蘭分遣隊計程車兵拒絕按照命令攻擊1051山的缺口,實際上等同於叛亂。”
如今,美軍朝鮮戰爭檔案都已解密,查閱原始文件後發現,真相正如阿普爾曼所言,他是唯一一個說出真相的美國學者。對於阿普爾曼來說,說出真相是需要勇氣的。
那麼,被美國最權威的學者稱之為“荷蘭營叛亂事件”的這一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此事件發生於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12軍的加里山戰鬥和15軍大水洞戰鬥期間。
大水洞戰鬥是志願軍的經典戰例之一。實際上,沒有被廣泛宣傳的加里山戰鬥和大水洞戰鬥是密不可分的。似乎和上甘嶺戰役一樣,12軍這個老大哥總是把光環讓給15軍這個小弟弟。
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志願軍總體打得並不好,不是我們不行,而是敵人實在太強了,遠不是解放軍之前的對手能夠比擬的。任何把美帝視為紙老虎的人,如果真的對陣上了美軍,這種迷之自信和輕敵,那必然是要吃大虧的。
彭德懷在《自述》中把第五次戰役視為自己的敗仗之一,不過並不是彭德懷的軍事水平不及李奇微和範弗裡特,而是兩軍的硬實力實在相差太遠了。
李奇微(右)向範弗裡特介紹部隊情況,照片攝於範弗裡特剛出任第8集團司令時
雖然戰役整體效果一般,但是彭德懷在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再次使用“聲西擊東”的計策,卻又一次取得成功,志願軍第9兵團取得在志願軍戰史上排得上號的縣裡大捷。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彭德懷第三次使用同樣的計策,第三次聲西擊東,第三次拿韓軍作為突破口,第三次取得大勝。在戰爭中,同樣的計策對同樣的對手使用,一般第二次就很難再有效果。特別是李奇微和範弗裡特都是美軍頂尖的名將,卻連續中計,這實在是讓人不可思議。這才是彭德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最高明的地方,真正體現出了他的軍事水平。
當時12軍配屬給第9兵團,一開始的任務是:首先以一部兵力於17日4時前控制寒溪、長坪裡、長水院地區之要點,阻擊援敵並截擊逃敵;主力分割殲滅韓軍第5師團,並以一部兵力於17日12時前控制豐巖裡,阻敵南逃。
5月14日,第九兵團修改了作戰計劃,把原計劃的雙層迂迴改成了三層迂迴,命令12軍以一個加強師向束沙裡方向進行戰役迂迴,與人民軍第二軍團一部形成最外層的合擊圈;另一部兵力按原計劃截斷洪楊公路(美韓軍稱為24號公路),阻援截逃;軍主力與27軍一部協同殲滅韓軍第5師團。
12軍軍長曾紹山按照第9兵團命令,決定以31師加強100團,炮兵28、32團各一個營執行戰役迂迴任務;35師加強炮兵28團一個營、32團兩個營,首先攻取加里山,而後切斷洪楊公路,以一部兵力阻援截逃,主力攻殲韓軍第5師團;34師在31師之後跟進,由西向東攻殲韓軍第5師團。
當時根據第9兵團的戰前通報,12軍以為自己當面之敵是韓軍。
如果僅是韓軍,那麼宋時輪改變作戰計劃,把雙層合擊圈改成三層合擊圈,想要一口吃掉韓軍6個師團,即第5、第7、第3、第9、第11、首都師團,是有可能的。而且12軍按照計劃突破韓軍第5師團以形成最外層的合擊圈,也是有可能的。
可是,實際上12軍和15軍的當面敵軍為美軍第2師,配屬了法國營、荷蘭營,韓軍第36聯隊3營以及韓軍一個遊騎兵連和一個臨時連。總兵力2萬3千餘人。
美軍第2師陣型為:
左翼為第9團,2營在左側的899高地一線,3營在右側的598高地一線,1營為預備隊在705、483高地一線;第38團在中路,2營展開於754高地一線,3營展開於側後的800高地一線,1營展開於2營東側的724、790、1051高地一線,韓軍遊騎兵連和艾芬豪安全部隊(一個韓國臨時連,後文簡稱臨時連)一左一右在1051高地東北側914高地兩側,荷蘭營為預備隊在975、710高地一線,在荷蘭營後側為第38團坦克連;右翼為“斑馬特遣隊”,從西到東依次為第23團2營F、E、G連,第72坦克營C連、第一突擊連,第二遊騎兵連,配屬給美軍第2師的韓軍第36聯隊3營在“斑馬特遣隊”前方佔領前哨陣地。
美軍與志願軍交手半年了,已有豐富的經驗,特別是美軍第2師。所以這次的美軍第2師完全不一樣了。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美軍與志願軍交手,其步兵在地上挖個坑就算掩體了。而這次,美軍第2師全力修築工事。美軍戰史是這麼說的:“從昭陽江到洪川江航空距離是16英里,而第2師用掉的鐵絲網是32英里。”
美軍第38團團長考夫林上校每天去陣地上檢查工事的修築情況,只要不滿意,就大發雷霆。有一次他問一個連長:“你要多少個沙袋。”連長回答五千個。考夫林當場暴怒:“你要的不是五千個,你需要兩萬個沙袋!”
美軍僅第38團3營就在正常的配額內用掉了23.7萬個沙袋,385卷帶刺鐵絲網;用於安裝鐵絲圈的長鋼樁2000根,短鋼樁4000根以及39個55加侖汽油桶。這些汽油桶埋在陣前,用於照亮夜間進攻的志願軍。700個韓國民工負責運輸,第38團3營甚至動用了32頭牛把一門4.2英寸迫擊炮和彈藥拖上山。
美軍第2師陣地的堅固程度甚至讓前來視察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和美軍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都稱讚其為第10軍最堅固的陣地。
然而對12軍來說,最大的問題並不是美軍的堅固陣地,而是渡過昭陽江後至美軍第2師基本陣地前有長達15公里(直線距離10公里,道路距離15公里)的警戒陣地,這15公里對12軍來說,就是死亡之地。美軍沒有依託昭陽江進行防禦,而是故意留出一段距離,給志願軍造成背水之勢,美國人並不是不懂兵法。
1951年5月15日晚,12軍部隊冒著敵軍炮火強渡昭陽江。經過白天的隱蔽休整後,於5月16日17時30分,向美軍第2師陣地發起衝擊。美軍深知志願軍最大的本事就是隱蔽接敵,沒有這個本事,裝備劣勢的志願軍根本無法和技術優勢之強敵進行較量。這15公里的死亡地帶就是美軍為了破解志願軍的優勢而設定的。15公里的路上,到處都是地雷、鐵絲網、鹿砦、美軍警戒陣地、甚至還有監聽裝置。美軍炮彈以6秒一發的速度落在地上,而夜間轟炸機幾乎每一秒都會投下炸彈。美軍偵察兵不停給炮兵指示目標,炮彈又快又準。104團炮兵連戰士王庭福回憶:“一發炮彈下來,我們一個班18個人,一下子就光榮了16個。”103團保衛幹事王西枝回憶:“衝到最後,人都坦然了,不再躲避炮彈,直接往前衝,你就炸吧。”
地雷數量之多,也讓志願軍吃足苦頭。尖刀連的指戰員用盡一切辦法掃雷,在一片雷區前,103團8連戰士王天法把心一橫,躺下就往前滾去,不斷爆炸的地雷把他炸成粉身碎骨。
為了透過這15公里死亡地帶,僅35師就傷亡了600多人。
等35師終於趕到加里山(即1051高地)時,炮兵卻沒有跟上。加強的三個炮兵營只有一個到位,打了二十分鐘,炮彈即告打完。第五次戰役,志願軍雖然炮兵大大增加,實際上面臨的困難和以前是一樣的,在美國空軍嚴重的空中威脅下,炮兵根本跟不上步兵,無法投入戰鬥。
沒有炮兵,那只有讓步兵去拼命,面對沒有遭到絲毫破壞的美軍工事和火力點去拼命。
加里山主峰上只有美軍第38團1營C連,但加里山是這一區域的最高峰,號稱天險。美軍稱之為“步兵最理想的防禦陣地”。
首先發起攻擊的是103團3營,只一轉眼,部隊拼得只剩下80餘人。103團團長王西軍咬著牙換上了1營,沒多久,1營又打得只剩下70餘人。團指揮所的防空洞裡塞滿了傷員,營幹部哭著喊:團長,我對不起你,沒能完成任務。
王西軍都傻在那了,他打了一輩子仗,從來沒打過這麼殘酷的仗。
凌晨1時,李德生的電話來了:“王西軍,你什麼時候能打下來?”王西軍滿頭大汗,話都說不出來,堂堂“襄陽特功團”,只半個晚上,兩個營失去了戰鬥力,難不成,牌子要砸在自己手上?
見王西軍語塞,副團長張孝烈搶過電話:“一號,天亮前拿不下來,我二胖提頭見你。”張孝烈,原名張二胖。後來任副師長時,一個參謀找他請假。他那個簽名龍飛鳳舞,看著就是“二月半”。結果那個參謀歸隊晚了,張孝烈訓他,參謀卻笑眯眯地說:“首長,你給我批的是兩個半月。”說罷拿出假條。李德生當時已是12軍軍長,聽了這個故事哈哈大笑,對張孝烈說:“你還是改名吧。”從此,張二胖變成了張孝烈。
張孝烈帶了2營幹部看了地形後決定,自己帶一個突擊排佯攻,6連從西側懸崖爬上加里山。組織完部隊,張孝烈拿起一挺機槍帶著突擊排就衝了上去,邊衝邊喊,把美軍C連的火力全部引向自己。警衛員想攔沒攔住,剛跟上沒幾步就中彈犧牲。此時營長、教導員各率領一個連擊退了790高地和加里山之間鞍部的美軍A連,為6連打開了迂迴的道路。
在突擊排不要命的掩護下,6連硬是爬上了懸崖。多本美國書籍對此用了同一句話:“從來沒有想到中國人能從這裡成功地進攻。”
爬上懸崖的6連不是美軍能阻擋的,103團終於打垮了美軍第38團C連,拿下了加里山。而1營轉攻西北的914高地也獲成功,我軍戰史稱全殲守敵,美軍則根本不關心兩個韓軍連的死活,提都沒提,照這樣看,那就是全殲了。
103團苦戰得手,意味著局面瞬間開啟。凌晨3時15分,在加里山之後的荷蘭營看到了讓他們恐懼的一幕,數不清的志願軍從加里山和914高地之間鞍部形成突破,向美軍第2師陣內發起突擊。
第72坦克營的坦克配合法國營進行反擊,但兩者未形成協同,因為第23團拒絕派步兵掩護坦克
對於志願軍來說,形成突破意味著戰鬥難度的降低。但美軍的反應也是迅速的,第2師師長拉夫納少將立即命令法國營進行反擊,可是首先進行反擊的美軍第23團預備隊法國營被103團輕鬆擊退,此時35師部隊已呈勢不可擋之勢,不但擊退法國營,還轉為追殺起法國人來,法國營瞬間被擊退1英里,直接出賣了“斑馬特遣隊”的左翼。戰機一下子出現了,志願軍通往洪楊公路的阻礙被打開了,得到了截斷洪楊公路撕裂美軍第2師陣型的機會,得到了分割包圍殲滅美軍第23團的機會。
但這個機會還要看美軍第38團同意不同意,丟失陣地的美軍第38團應該立即反擊,封堵缺口,阻止志願軍進行突貫,任務自然交給了預備隊荷蘭營。
美軍第38團團長考夫林一邊組織A連和C連的殘兵敗將進行反擊,一邊催促著荷蘭營迅速行動,可是一直到790高地也被志願軍104團奪取,A連直到徹底敗下陣來,也沒有看見荷蘭人的影子。
17日天剛亮,美軍和荷蘭營同時截獲了志願軍的電報“所有部隊都到1051高地東側”。至此對美軍第2師來說,志願軍的主攻方向已經非常清晰,即從1051高地向洪楊公路突破。法國營和斑馬特遣隊都在苦戰之中,只有荷蘭營無所事事,一直躲在975、710高地觀望。中午11時55分,拉夫納親自給副師長斯圖爾特下達嚴令,命令他告訴荷蘭營必須進行反擊。斯圖爾特准將告訴荷蘭營營長伊克霍特上校,荷蘭營的進攻將得到美軍空地火力最大程度的支援,可是荷蘭人再次置之不理。
此時的拉夫納像熱鍋上的螞蟻,美軍第38團的防線已經支離破碎,2營遭到了志願軍15軍的攻擊,遭到重創,此時還在重新裝備,現在雖然已奉命填補空缺,但還需要時間;1營基本失去戰鬥力;3營遠在800高地,正與志願軍15軍部隊激戰(15軍戰鬥情況下一篇文章再說)。法國營無法擋住志願軍突擊,韓軍第36聯隊3營已經崩潰,兩個韓國連無影無蹤,而志願軍的突擊方向正是要截斷美軍第23團退路。
17時,拉夫納親自乘坐直升飛機前往第38團1營指揮所,飛機出現意外而墜毀,拉夫納幸運未死。他徒步趕到指揮所,再次命令荷蘭營發起反擊。荷蘭營營長伊克霍特向拉夫納保證:立即執行命令。
可當拉夫納離開後沒多久,荷蘭營自說自話就撤退了。19時30分,考夫林告訴拉夫納:荷蘭人拒絕執行命令,並且已經自行撤退。荷蘭人說了,你們美國人的飛機、大炮都擋不住中國人,那讓我們去阻擋中國人是不可能的。
拉夫納回電:“盡你的可能補上缺口,荷蘭營譁變一事任何人不得提起,此事列為最高機密。”
荷蘭營戰爭日記寫道:17日13時,A連和B連線到命令立即反擊,但我們發現自己的位置不好。14時30分,當我們移動到正確的位置後,又覺得命令不對,在想自己是不是聽錯了,所以指揮官範德梅德少校離開部隊前往指揮所再去確認一下命令,以確保接到的命令是“沿著山脊反擊1051高地以東”。16時,遲遲沒有等到範德梅德少校回來的兩個荷蘭連發現自己的前面全是中國人在向東移動。於是他們認為,中國人太多,這個反擊命令太蠢了,無法執行。所以荷蘭人決定就待在自己陣地上,哪兒都不去。18時30分,荷蘭人又發現,自己的陣地遭到了中國人流彈的“嚴重襲擊”,於是荷蘭人決定撤退。此時距離他們信誓旦旦告訴拉夫納“他們馬上反擊”,不到一個小時。
其實荷蘭營的戰爭日記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中國人好多啊,我好怕怕。哎呀,我這邊飛過來兩顆子彈,中國人來打我們了,我們趕緊跑吧。
史稱“荷蘭營叛亂事件”或者“荷蘭營兵變事件”。
我以前曾經說過,“聯合國軍”中那些小國家的軍隊很不好打朝鮮戰爭,那些小國家的軍隊,真的在志願軍面前不堪一擊嗎?,但荷蘭營顯然不在此列。該營在戰場上臨陣譁變直接導致美軍無法封堵戰役缺口,併為志願軍讓出了道路,35師經過血戰截斷了洪楊公路,切斷了美軍第23團的退路。
下一篇文章我們先來講15軍的戰鬥情況,12軍的後續戰鬥放在第三篇文章。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