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堪稱動物界的活化石,最早出現於兩億年前的三疊紀,和恐龍同時出現。它也是龜鱉目動物中,唯一生活在海洋的物種,除北冰洋外,分佈遍及全球海域。
海龜的祖先原是淡水龜,在演化過程中,逐漸由陸地遷入海洋,當時它的鰭狀肢與鰭上的趾,都很像現在的淡水龜,因眼下具有能排出鹽分的淚腺,因而可以適應海中生活。
全世界現存的海龜種類,共有2科6屬7種。2科,分別為海龜科和稜皮龜科。7種海龜則包括:革龜、赤蠵龜、綠蠵龜、欖蠵龜、肯氏龜、玳瑁、平背龜。
以下,就來介紹綠蠵龜的一生。
●產卵期最怕被驚嚇
綠蠵龜以肺呼吸,但一生中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海中生活,演化過程中,仍然保留祖先的繁殖方式,必須返回陸地上產卵,且體內彷彿具有全球定位系統般,會自然而然游回當初出生的海灘繁衍後代,形成獨特的生命迴圈史。
綠蠵龜的交配期為每年3月、4月間,產卵季則為每年5月至10月之間,以7月、8月為產卵的高峰期。每隻母綠蠵龜,一季會上岸產下1~9窩卵(平均約為4窩卵),每窩約有100粒,需經過50~70天孵化,幼龜才能破殼而出。
●流眼淚是為了排鹽
綠蠵龜的腹甲大多為白色或黃白色,而背甲顏色,從棕色有扇形的大花斑,到接近墨綠黑等顏色不等,眼睛上方有一對鱗片。綠蠵龜主要遊動的範圍,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中,約南北緯度20℃等溫線之間的海域,並在水溫逾25℃的沙灘上產卵。
綠蠵龜又名“綠海龜”,屬於中等體型的海龜。綠蠵龜堪稱海中環保尖兵,由於主要以海草及海藻為食,可避免海草遮避陽光,使細菌叢生、快速傳播。也因體內脂肪富含葉綠素,因而得名。
當綠蠵龜在吃水草時,會一併喝下海水,攝取大量的鹽。所幸綠蠵龜淚腺旁有一特殊腺體,會排出體中多餘的鹽分,所以綠蠵龜在岸上時,有時會發生“流淚”的現象。
●游回出生地產後代
綠蠵龜對棲息地的忠誠度相當高,不同地區的綠海龜,通常不會相互混雜,因而被分成許多亞種,最著名的例子,是東太平洋的綠蠵龜,因背甲的色澤較深,頭骨特徵也與其他地區不同。成熟的綠蠵龜,背甲長約90~135公分,體重超過100公斤以上。一般可由尾巴的長短,來辨識雌雄龜,公綠蠵龜的尾巴,可長至約背甲的一半長,而母綠蠵龜,一般不會超過背甲後緣。至於未成熟的綠蠵龜,則無法從外觀上,辨識出雌或雄。
●夏夜海灘生機無限
多數海龜都是洄游性,在繁殖季時,會從覓食棲地回到出生地附近交配,一頭母龜通常和數頭公龜交配,因此,不會有近親繁殖問題。母龜在交配後,會將精子儲存在體內,以備精卵結合之用。
交配期結束後,母龜會上岸產卵,公龜則直接返回覓食海域。由於海龜沒有防禦能力,在沙灘上很容易受到攻擊,通常會選擇於夏天夜晚,在人煙稀少的沙灘上產卵。產卵前,母龜會先在沙灘上,扒挖出一個深約70~100公分的甕形產卵洞,並在沙坑內,產下平均100~110粒乒乓球大小的龜卵。
●出生就有生存危機
母龜喜好產卵的沙灘,以及卵窩在孵化過程中,大環境提供氧氣及潮汐的變化,都會影響幼龜健康與存活。當幼龜破殼爬出卵窩後,會順著光亮的方向,直接爬奔大海中。小海龜在下海後,便藉著趨浪性,衝進浪花奮力向外海游去,以減少被天敵捕食的機會。
小綠蠵龜成長至亞成龜時,會在近岸的淺水區域,選擇有海草或大型藻類,成長豐盛的珊瑚礁棲地定居,過著以海中植物為主食的底棲性生活,因此,在珊瑚礁區常可見到綠蠵龜的蹤影。
●小百科:海龜對海生動物貢獻多
海龜是海洋龜類的總稱,其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不同海龜的主食,不盡相同,但大多以各類海草為主。如果沒有一定數量的海龜吃掉海草,海草將會長得很高很茂盛,沉積物除會遮擋陽光,更會散播病菌。
此外,海草快速被海龜消化後,會變成有機糞肥,為棲息在海草附近的動植物,提供一些養分。海草床是無脊椎動物及魚兒的庇護所,當中有許多人類視為珍品的魚類。
海龜是世界自然基金會選出的“海洋10寶”之一。全世界目前僅剩下約20萬隻產卵母龜,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各類海龜全數被列為瀕危物種。
此外,為避免人類捕殺及棲地破壞,所有海龜均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簡稱《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中的保護物種,不允許加入國有任何海龜製品交易,即使是從海外帶回的任何海龜加工製品,都是屬於違法行為。
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