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裡面,所說的溫裡劑,其實可就是用溫熱的中藥材組成的,具有溫裡助陽、散寒通脈的作用,治療裡寒證的方劑。溫裡劑治療的原則主要是根據《黃帝內經》的“寒者熱之”“治寒以熱”衍生出來的。其實在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裡記載了許多的這類方藥,但是這首方劑有點意思,如果作湯劑,卻被稱作“人參湯”,如果作為丸劑,它就是理中丸。
理中丸作為《傷寒論》中治療中焦脾胃虛寒證的基礎方劑,具有溫中祛寒、補氣健脾的效果。因此這個方劑對以下這3種病證的臨床表現會有很好地治療和緩解作用,因此在治療上應當以溫中祛寒、益氣健脾為主。
1.脾胃虛寒證
我們體內的陽氣不足,寒氣由內而生,陽氣虛弱,不能溫暖四肢和臟腑,人體內的脾主運化,胃主收納,脾胃虛寒會導致升降納運失職,這一類病症的患者,通常會出現脘腹部疼痛,而且喜溫喜按,同時會伴有嘔吐,脘腹痞滿,飲食減少,四肢冰涼,甚至還會有便溏等。
2.陽虛失血證
脾胃虛寒,統攝氣血的職責失職,患者出現吐血、衄血、便血或者是崩漏,面色㿠白,神情疲勞,氣短懶言,脈象虛浮無力。
3.中陽不足證
體內陽氣不足,寒氣過盛引起的胸痺和心痛;長期生病使得脾陽受損,體內的津液不能固攝,向上到達口腔,所以會出現病後多痰液;如果小兒先天不足,後天脾胃虛寒,致使經脈失養,中陽虛損,導致小兒慢驚。
理中丸主要由四種中藥材組成,分別是人參、乾薑、炙甘草和白朮。
方中的乾薑,大辛大熱,能夠溫脾暖胃,助陽氣祛除寒氣;因為陽氣虛弱會導致氣機虛弱,人參能夠增補元氣,益氣健脾,補虛助陽;脾臟位於中焦,而且脾屬土,喜燥惡溼,虛證會引起溼邪內生,影響脾臟的運化功能,溼邪困阻脾胃,因此用甘溫苦燥的白朮,既可以健脾補虛來增加脾胃陽氣,又可以燥溼運脾來幫助脾胃的運化;方劑中的甘草,一方面可以幫助人參和白朮,增強健脾益氣的效果,另一方面還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起到止痛的作用。
這四味中藥材,既可以溫中補陽,又可以補中焦脾胃之氣,幫助運化和收納,所以它才會被稱為“理中”。理中丸主要採用溫法和補法的相互配合,透過補氣健脾的方式,溫散臟腑內部的寒氣,起到溫補中氣、驅寒健脾的妙用。
在《傷寒九十論》中,記載了用理中丸治療疑難雜症的案例。南宋名醫許叔微曾遇到一位患者,開始是因為感受風寒,但是過了六七日,患者開始出現腹部脹滿疼痛,飲食不下,甚至噁心、嘔吐、下利霍亂,雖然手足不冷,也就是“手足自溫”。許叔微認為這只是太陰虛寒引起的病證,病邪發展較輕還沒有引起體內的陽衰陰勝,所以就用理中丸調理中焦的陽氣,補脾胃的虛弱,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