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中彈了嗎?心臟問題常見有哪些表現表現?以及它的日常養生方法。
在人體地圖的中央,有一個內臟是哪個醫學體系都不能忽視的,那就是居於胸腔,橫膈膜之上,有心包衛護於外,起著主宰生命活動作用的心臟。心在傳統中醫學看來,既主血脈,掌管著迴圈系統,又主神明,主宰著人體精神、意識、思維等活動,從整體來說,這個君主之官,作為人體的核心,掌握著人體一切的生命活動。正如中醫巨典《黃帝內經》所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可見,心臟問題是影響人體健康和生命的重大問題。那麼,我們如何儘早發現心臟的問題呢?我將心臟問題的常見標記性表現或症狀總結出來,供大家參考。我們就會認識到人體疾病和不健康的快車到了什麼地方,從而能更好地做好我們心臟的日常養生。
標記1: 口腔上的火山——口舌生瘡
提示——心火上炎
心火上炎是造成口舌生瘡最常見的原因。傳統中醫學認為,舌為心之苗,或者說心開竅於舌。因此,如果心的功能出現異常,往往可以在舌頭上表現出來,而透過觀察舌頭的變化,也就能夠測知心臟的功能。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人們一著急就上火,一有特別讓人煩心的事兒,就會出現口舌生瘡的原因。
在臨床上,中醫的切脈、看舌頭都是常規,心火上炎而引起口舌生瘡的人,一伸舌頭,舌體顏色往往偏紅,尤其以最前端的舌尖部位最為明顯。同時,還常常伴有心煩急躁、睡不著覺、老愛做夢、小便發黃等表現。
這種心火上炎,與臟腑功能有關,也與個人的自我調節能力有關。老百姓常說“著急上火“,意思是說經常情緒焦慮、急躁的人就容易“上火”。我們如果遇到外在的壓力和挫折,不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就可能出現心火上炎的問題。
在日常養生時,可以多吃一些苦瓜、苦菊、黃瓜、蕎麥等。平時可以早晚按揉魚際穴3~5分鐘。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遇事兒多與身邊的人進行溝通併力求積極主動地應對之外,使自己首先不要“著急”,也就不會那麼容易上火,
標記2:胸口的地震反應——心悸心慌
提示——心氣受損,心血不足
那麼,心對血液的推動作用靠什麼來維持呢?靠的是心氣。如果平時操勞過度,精神壓力過大,都會使心氣受到傷損。心氣不足,心的動力來源減弱,不足以維持正常的跳動,這時,你就會感覺心慌心跳了。
心氣不足的人,除了經常出現心慌心悸之外,還會伴見無精打采、渾身沒勁兒、老想睡覺、不想說話、小便清長、愛出虛汗等表現。飲食方面,也比較愛吃辛辣煎炒極熱之品。從中醫角度來看,心主神明,心氣足則精神頭兒就大;反之,則表現為不愛說話、無精打采。中醫認為,汗血同源,汗為心之液,心氣足則對汗液的約束力就強,輕易不容易出汗;反之,則表現為稍一用力,或稍一用心,或說話稍多一點兒,就開始潮熱汗出。
心血不足也是造成心慌心跳的重要原因。中醫認為,血液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具有濡養和滋潤的作用,心臟也不例外。如果由於思慮過度,暗耗心血,或者由於飲食不當,造成血液的生成不足,都會使心臟失去血液的濡養。心血不足,心臟的正常跳動就會受到影響,這時,你也會感覺心慌心跳。
對於心血不足的人來說,除了表現出心慌心跳之外,還會伴有心情煩躁、睡覺不好、口舌生瘡、口渴欲飲、小便發黃、喜食甘涼清淡等表現,女性患者還會伴有月經量少或月經延後。
在日常養生方面,心氣不足和心血不足的人,平時要多注意休息,避免過重的體力和腦力勞動。食療方面,做飯時可以多用一些補益心臟氣血之品,如西洋參、桂圓、茯苓、肉桂、羊心、豬心、烏雞、花生、大棗、阿膠、甲魚、菠菜、羊肝等,也可以用少許生地、生甘草泡水如茶飲,效果都不錯。可以酌情進行選擇。同時每天早晚揉按神門穴、內關等穴位3~5分鐘。
神門穴、內關穴
標記3: 憋氣的加氣站——胸悶氣短
提示——氣滯血瘀
氣滯血瘀是造成胸悶、氣短的最常見原因。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在生氣或超過自身負荷進行運動後,都會有上氣不接下氣,甚至上不來氣的感覺。傳統中醫學認為,胸為氣之海,當我們人體氣滯時,最容易憋在胸口,而感覺胸悶、氣短等,就像憋氣的加氣站。
當我們經常有口苦、胸悶、兩脅脹痛等現象時,要考慮體內是否“氣滯”了,日常養生時可以取玫瑰、陳皮、青皮(可以理氣的藥食同源中藥)各少許泡水如茶飲,同時可以多食木瓜、白蘿蔔、芹菜、佛手瓜、菠菜等可以理氣、順氣的食物,同時可以每天早晚揉按膻中穴、太沖等穴位3~5分鐘。而不要等到出現嚴重的胸悶、心慌等疾病,或者更嚴重的心臟疾病,那就很麻煩。
這正是我們日常養生要做的:預防或早期調理,往往可以事倍而功半。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