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英國人到底有多講究血統?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現在的許多寵物狗品種,就是英國人培育出來的。他們培育的初衷也不是為了得到數量眾多的工作犬,而是為了得到所謂能象徵血統純潔的產物彰顯身份。
對血統的追求已經刻在了歐洲人尤其是英國人的DNA裡,既然已經無法再透過貴族近親結婚證明血統高貴,他們另闢蹊徑,採用給狗回交的方式,培養出新品種的狗。
然後顯擺它們的血統,而後發展到貓、馬等動物身上,把凡是人能養的動物基本都禍害了一遍。按理說血統論是封建時代的產物。
而我國有五千年曆史,又歷經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最後卻能把“血統論”撇得一乾二淨。研究相關內容的英國教授也不懂,為何中國人不愛提血統。
君主立憲制
英國人,以及部分歐洲人對血統的執著得追溯到他們的體系——君主立憲制。英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但實際的管理者是他們現在的首相鮑里斯·約翰遜。
這樣模式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也有,比如離我們最近的日本,他們還有天皇,只是天皇並不會出席各國首腦會議,他們只會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作為國家象徵出現。
君主立憲制最早是由英國設立,因此他們也是這個制度歷史最長的國家。文藝復興時期,歐洲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在經歷了大航海殖民之後,資本完成了原始的積累。
於是在17世紀左右,社會上出現了一股全新的力量——資產階級。但同一時間,歐洲依然處於教皇與君主專制的統治階段,新生的資產階級掌握生產資料,但是卻沒有國家的話語權。
也就是光有錢沒有權,他們與老舊的貴族勢力之間也開始出現利益衝突。終於在1688年英國爆發了光榮革命,資產階級推翻了當時的國王詹姆士二世,並且一同瓦解了教會的權力。
然而與法國大革命直接把整個王朝推翻不一樣的是,英國並沒有完全廢除君主,而是將權力從君王身上移除轉交議會,國王或女王統而不治,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憲制。
可以說英國“不徹底”的革命方式讓他們國家存在新舊貴族共存且能相互融合的情況,議會與王室也有著若即若離的關係。
資產階級新貴族透過聯姻後達到利益捆綁,資產階級憑藉姻親血統關係進入統治階級,而舊貴族透過血緣關係可以獲得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血緣成為了連線這兩股勢力的唯一樞紐。
英國還存在著君主,那些封建時代的稱呼,如公爵、伯爵、子爵也都還存在,君王雖然沒有治理國家的權力,但授予這些稱呼還是可以的。
有的資產階級直接跳過了與舊貴族聯姻,直接被授予爵位進入貴族階級,這些爵位可以繼承,因此他們也必須依靠血統從自己的後代裡找尋繼承人。
在君主立憲制確立後的300多年時間裡,英國一直都處於這個狀態,血統的概念便深深刻在了他們的骨子裡。
宗法制
我國擁有5000年悠久的歷史,雖然我們現在不再講究血統,但在歷史長河中我們也曾有過長達數千年的血統論。
夏朝之前的統治階級實行禪讓制,然而禪讓只進行了三屆便終止,夏朝正式開啟我國的王朝時代,也悄然誕生了一個影響後世的制度——宗法制。
這一制度在西周時期趨於完善,成為了統治階級穩固自身利益的工具。宗法制裡蘊含了我國最早的繼承製度,即嫡長子繼承製。
所謂的嫡長子,是指妻子生下來的長子。自古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都會選擇聯姻的方式,古代貴族們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丈夫具有極大的權力,並不代表妻子就乖乖受他的擺佈,因為妻子代表的是與他結盟的另一方勢力,相當於盟友。而所謂的妾類似於丈夫的私有財產,她們背後沒有勢力,就算生了兒子也只能叫庶不能稱嫡。
妻子生下的兒子身上帶著兩個貴族家庭的血統,他繼承才能使兩家都受益。這套繼承方法在中國歷史上沿襲了約3000多年。
雖然是貴族階級的玩意兒,但平民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因為平民家庭不存在什麼嫡長子,可總有年紀最大的兒子。
因此父母就會將厚望給予長子身上。長子繼承的財產會比較多但同時也要肩負更多的責任,比如為雙親養老和照顧弟妹。
打破民族血統論
宗法制衍生的血統論讓中國的貴族們也陷入了那個經典的迴圈——近親結婚。秉承“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大部分貴族之間都是親戚,他們互相通婚,和歐洲歷史上的貴族們一樣追求血統純潔。
比如漢代的呂后,曾讓自己的兒子漢惠帝娶魯元公主的女兒,魯元公主是漢惠帝的姐姐,相當於舅舅娶外甥女,這熟悉的哈布斯堡味道。
這樣的純種要求必然給中國文化上了枷鎖,那就是極度排外,外家族都不可能接受,更何況外族人。所以在漢朝,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之間的矛盾積怨已久。
直到漢代滅亡魏晉時期都沒能緩和過來,並最終誕生了南北朝。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大開大合之間會發生一些改變歷史程序的事情。
呂后繪像
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個政權,由鮮卑人創立。因為血統論帶來的割裂,各民族之間衝突不斷,孝文帝試圖緩解這樣的緊張局勢,於是做出了改革。
雖然這項改革沒能讓北魏笑到最後,可無形中他打破了囚禁中華文化的第一把鎖。孝文帝在改革過程中推行學習漢族儒家文化。
同時還允許鮮卑、漢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間互相通婚,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不再以血統區分民族而是依靠文化認同感。這場改革將為後面的一個盛世打下基礎。
世家大族破滅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史稱隋文帝,南北朝結束,中華大地再次統一。楊堅發現,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門閥一直禁錮著社會的發展。
世家大族們以血緣為連線,已經編織成了一張巨大的關係網,覆蓋整個朝廷。我國古代雖然是封建王朝,實行君主專制統治,但是這些貴族統治階級服務的不是皇帝本人而是皇權。
為此他們壟斷官吏選拔,以血統和出身來衡量人的能力,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皇帝的權力會被他們搶走,然後發生更迭。
楊堅為了打破這種格局,建立了科舉制度,從平民中選取人才,一舉打破綿延上千年的貴族階級壟斷。
自此所謂的血統出身論被瓦解,沒有任何貴族血統人也可以透過自身的能力獲得進入官場順帶進入統治階級的機會。
科舉制度連同之前北魏孝文帝的民族融合,在唐朝發展到了全盛。唐朝不僅實現了多民族融合,還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化。
無論人來自哪裡,說什麼語言,只要對唐朝,對中華文化有認同感,那麼就會被當做唐朝人。
比如按照以前的血統論,唐朝的皇帝們或多或少都有鮮卑人的血統,這在過去的朝代是絕對不允許的,可是唐朝人不在乎,各個民族的人一起將中國文化傳向了世界。
唐朝對隋朝誕生的科舉制度進行了最佳化改革,打破了當時的統治階級關隴貴族的控制,用科舉制度為朝廷輸送人才,我們熟知的唐朝詩人們,裡面大部分人都參加過科舉考試。
平民皇帝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農民皇帝,早年他放過牛,出過家,漂泊無依。後來在元朝末年加入紅巾軍,成為了一名農民起義領袖。
後來在他的指揮下,紅巾軍戰勝了各方勢力,他笑到最後建立了明朝。當上皇帝之後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做了許多改革,其中就有廢除千年的宰相制度。
宰相併非官職名稱,而是對皇帝手下第一行政長官的統稱,往往不止一個人。宰相很容易發展出世家大族,同時也很容易被權貴們把持。
這個職務一旦被血統論左右,對於國家來講不是好事。朱元璋不僅自己打破血統論對於皇權的把握,同樣也終結了新一輪血統論的誕生。
然而,只要還是封建社會,還是皇權專制,那麼再怎麼打破也終究有一個枷鎖無法觸及,那就是血統對於國家的禁錮。只要皇帝還存在,那麼他們還將以血統來延續統治,之前的民族融合和破除世家也終究是為了穩固皇權。
末代王朝覆滅
1911年,辛亥革命的槍聲打響,腐朽的清王朝迎來了自己的末日,一同結束的,還有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
隨著末代王朝的覆滅,圍繞中華5000年的血統論也就此終結,再也沒有所謂的以血統出身論高低,也沒有誰比誰血統高貴,人與人是平等的觀念第一次出現在了中國的歷史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迎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血統論和那三座大山一起被塵封在了歷史長河中,貴族、門閥、皇室已經成為了過去,我們不會去迴避自己的文化裡曾經有這樣的存在。
但同時也不會去懷念這些充滿了歷史灰塵味道的陋習。我們為何不在意血統?但凡能延續到今天的家族祖上都曾經闊過,當然這已成為人們飯後的談資。
真正讓我們不在意血統的,是中華文化2000多年的自我發展,剔除掉妨礙進步的元素,及時自我修正。這是中華文化的先進與優越性。
結語
華夏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不以血統而分的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裡,我們學會了包容,讓我們團結一心的從來是不是什麼純潔血統,是文化認同。
著名文學家餘秋雨在《文化苦旅》裡曾說道,追求血統純潔就像玻璃,時刻想要擦拭上面的瑕疵,結果越擦越脆最後碎掉。
正是因為包容,我們有了今天的56個民族;正是因為包容,我們的文化才會綿延5000年不斷。自然界中的動物如果發現幼崽沒有自己的血統就會將它殺掉。
這是野蠻又原始的動物本能,具有高等智慧的人類不能也不應該這樣,摒棄這種低階的想法才是真正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