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木屐,連國人都會第一反應並且鄙視,認為是日本的產物和代表,然後對穿著木屐的國人表示斥責痛罵或是翻白眼。
實際上,木屐起源於中國。
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路來噠噠作響。據文獻記載,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兩件殘存的木屐,均為左腳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寬後窄。這兩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屬良渚文化遺物。
《莊子》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制作了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木屐。《莊子·異苑》雲:“介子推抱樹燒死,晉文公伐以制屐也。”
吳王夫差曾為美人西施打造一條“響屐廊”,西施腳著木屐在此行走,伴隨著巧妙的機關翩翩起舞。清脆的木屐聲,廊下埋著的陶缸以及玉石環佩作響使夫差為之傾倒。
於是後便有宋代王禹稱《遊靈巖山·響屐廊》詩云:
廊壞空留響屐名,為因西施繞廊行。
可憐五相終死諫,誰記當時曳屐聲。這一詩
春秋戰國時期,穿屐者日益普遍,據說孔子當年就穿過木屐。《太平御覽》卷六九八引《論語隱義注》:“孔子至蔡,解於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隻屐去,盜者置屐於受盜家。孔子屐長一尺四寸,與凡人異。”
等等記載,不同時期不同人物不同文獻中均記錄著木屐的存在
讓我們看一下中國的各色木屐吧
這是1984年六月,安徽馬鞍山市雨山區南郊安民村出土朱然墓的漆木屐
朱然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左大司馬,右軍師,受封當陽候。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朱然墓出土的漆木屐是當今已知最古老的漆木屐。
隨著朝代更迭,貧富差距,我國的木屐也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和改動。如同我國的傳統漢族服飾一樣,每朝每代都不相同。
實際上,木屐傳到日本,他們也並未做太大改動,以至於極為相似難辨。
堯舜禹以後,始服木屐。晉朝時,木屐有男方女圓的區別。漢晉隋唐時期的,木屐尤其普遍。在漢代,女性出嫁的時候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南朝梁的貴族也常著高齒屐。南朝宋之時,貴族為了節儉也著木屐。杜牧詩云:“僕與足下齒同而道不同”。
魏晉時期,木屐是最為盛行的時代
宋代以後,木屐多作為雨鞋穿戴
明清時期,將木屐稱之為“泥屐”
清代,男女日常家居所穿之屐多無屐齒
近代,則是粵東的客家人喜穿木屐
唐朝時期,我國不少文化精華東渡到了日本。文字,服飾,茶道木屐……等等等等。
後來隨著時代快速發展,許多新事物來到中國。靴子,帆布鞋,等等等等,木屐便逐漸的的被我們所遺忘。但日本卻把這些文化廣為流傳,以至於我們的國民認為木屐就是日本的產物。
我們應當文化自信,重新將中國自古以來的產物文化發揚光大。我們的文化瑰寶,若國人不自知,不珍愛,反而被他國視若珍寶人盡皆知,既可笑又可悲。
我們作為歷史淵遠的大國,留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對,但丟掉本就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是錯。
不止木屐,明朝時被韓國學去的大冠帽衣冠。日本尚且敢承認文化來源於中國,但某泡菜國並不認為反而指責我們是小偷,企圖將我國瑰寶佔為己有,甚至還多次申請我國文化專利。
我們作為文明大國,歷史久遠,怎屑去抄當年作為附屬國的“文化”。我們應當硬氣起來,我們不藏私的文化共享宣傳,絕不是他們理所當然佔為己有的理由。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致歉聯絡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