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上有一些年輕女性,尤其是女性公眾人物的暴瘦,讓人們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厭食症,大家對它的瞭解也在不斷加深。相對而言,大眾對暴食行為的瞭解就相對較少,而暴食行為對個體的身體和心理都存在著嚴重的危害。今天,首先透過一個案例,讓我們一起聊一聊它。
30歲的麗麗因進食障礙再次住院治療。最初,她在大學考試前沒有食慾,逐漸不吃飯,後突然飯量增加,每餐可吃2~3份。曾多次自我控制食量,但均失敗。大學畢業後,由於經常“飢餓難忍”無法正常工作。而且逐漸認為自己腿粗,開始控制飲食,偶爾控制不住會出現暴食,體重忽高忽低,甚至有摳吐現象。她情緒也不穩定,常與家人發脾氣、摔東西,嚴重時會用頭撞牆,曾服安眠藥自殺未遂,常因飲食問題打罵母親。2017年,首次在專科醫院住院治療。
出院後,療效難以持續,麗麗情緒不好時會暴食,一次點多份外賣或去自助餐廳,快速進食多人份食物後摳吐。去年她又出現了嚼吐行為,甚至半夜醒來就開始嚼吐,每天持續4~10小時,量為10~20斤食物。嚼吐期間,她的雙腮腫脹,自作主張注射瘦臉針。她每天只待在家裡,不與任何人來往,體型日漸消瘦,下肢水腫,不能正常來月經,故家人再次送其至專科醫院住院。麗麗本人不認為自己的情況嚴重到需要住院。
麗麗入院時身高160cm,體重39kg,體重指數14.15kg/㎡。入院檢查:低鉀3.3mmol/L,白細胞降低2.9×109/L,紅細胞降低2.9×109/L;心電圖異常:竇性心動過緩(46次/分),下壁T波低平(前壁及前側壁心肌缺血),U波異常。
暴食者多為年輕女性,男性比較少見,其病程從數月到數年不等。
他們常不滿自身形象,感到自卑,從而透過減肥改善形象和提升自信,但節食後對食物存在持續的、不可抑制的渴望,隨後會出現大量進食的行為,接著又內疚和自責,此後也許會採取一系列的不適當代償行為(例如自我誘發的摳吐、嚼吐等),以防止體重增加。這樣“節食-暴食-代償行為-再節食”的迴圈模式在其生活中無數次的上演。最終,有些人出現營養不良的表現,女性還會有月經週期紊亂,甚至停經、閉經,或者生命危險;也有些人會出現超重。
另外,他們常伴有抑鬱體驗,如情緒低落,興趣減退,也會有自殺觀念甚至自殺行為。同時,當家人阻止其暴食行為時,他們會發脾氣、摔東西、攻擊他人等。
家人可以做些什麼?
1 # 關注家人心理健康
當前流行的“以瘦為美”的文化給年輕人帶來很大壓力,因此家人要重視年輕人的心理變化。瞭解他們在學校、單位經歷的負性事件(如失敗的人際關係、失戀等),剖析其背後的原因,並及時給予支援。對於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可向專業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尋求幫助,必要時就診專科醫院門診。特別是伴有自傷、自殺觀念及行為的時候,應早日進行系統化治療。觀察記錄他們的進食情況,如食物的種類、數量,關注其體重的變化。
2 # 幫助優先解決睡眠問題
夜間是暴食行為的高發時間段,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睡眠行為,可以減少暴食行為。可根據睡眠衛生,建立科學睡眠節律,比如早睡早起的習慣,睡前一小時不要瀏覽電子螢幕,包括智慧手機,更不要晝夜顛倒。對於睡眠差、易醒者可以選擇藥物輔助睡眠。
小強度的運動(如瑜伽)可以短時間內轉移注意力,舒緩緊張及抑鬱情緒;大強度的運動(如足球)可以釋放內啡肽,幫助人體排遣壓力和不快。隨著時間的延長、強度的增加,運動效果才會逐漸體現。因此,對於所有人,為了維持心身健康,包括控制體重,科學的運動十分必要。需要根據年齡、體質和目標制定個體化的運動計劃,並堅持實施。家人在這些過程中需要協助其制定並堅持這樣的計劃。
4 # 維持良好的家庭環境
環境會影響個體的進食行為,其中家庭環境是最為核心的,且對個體行為影響最大。比如父母對子女情緒狀態的反饋與子女的暴食行為密切相關,由於年輕人的情緒調節能力較弱,當父母對子女的負性情緒採取忽視態度或反應遲緩時,孩子會出現更多的暴食行為來應對負面情緒。因此家人要密切觀察子女的情緒狀態,及時給予疏導和反饋,讓他們感到理解與支援,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同時還要在他們面前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不良行為的模仿。
總之,暴食者大量進食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其他深層次的心理或者現實困擾,需要我們家人及時給予關注,積極處理,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胡素琴.壓力相關的暴飲暴食該如何控制[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科普版),2019(19):61-63.
[2]陝旦旦.淺談暴飲暴食產生的原因及改善方式[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0):27-28.
[3]盧昭靜,劉萌萌,嚴萬森.暴食障礙的影響因素與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21,29(7):1110-1115.
作者:王曉絲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編輯||徐佳
排版||白羽
稽核||馬寧
各位親們,精神衛生答題小遊戲正式上線啦,大家玩起來哦!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公事部
國家精神衛生專案辦公室